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渝平  史若飞  裴文楠 《重庆医学》2005,34(9):1355-1356
目的评价小剂量胺碘酮用于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8例老年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1个月内,将胺碘酮由负荷量减至维持100mg,隔日1次.结果 47例在胺碘酮负荷量后转为窦性心率,转复成功率为81.0%.平均随访24个月,维持窦性心律的显效率为53.2%,有效率为19.1%,总有效率为72.3%.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房颤动是有效的,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再生心肌细胞在心肌损伤性疾病治疗方面突显较大潜力,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诱导方式.目的:探讨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分析其移植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及体内移植实验,于2008-07/2009-02在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二三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16只,购自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孔径0.4 μm的transwell小室,置入培养板孔构成双室培养体系.取SD大鼠1只,Ficoll密度梯度+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瓶中融合至50%生长良好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每3 d更换培养液,收集更换液过滤即制成条件培养液.体外实验分为4组:直接接触组、双室培养组、条件培养液组、培养液对照组,观察各种培养条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肌诱导效应.取SD大鼠15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冠状动脉结扎后第6天任取1只大鼠明确心肌梗死建模是否成功,其余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8只、模型对照组6只.造模1周后,细胞移植组将在双室模型中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5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浓度为109L-1通过鼠尾静脉缓慢注入1 mL,模型对照组予等量DMEM,观察4周.主要观察指标:体外实验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标志物Tnl、α-actin的表达;采用心电图、荧光镜检、苏木精-伊红染色等方式评价体内移植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直接接触组、双室培养组、条件培养液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标志物Tnl、α-actin阳性表达,荧光镜下胞浆发绿光(或红光),前2组诱导率基本相似(P>0.05),且均明显高于条件培养液组(P<0.05);培养液对照组细胞未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细胞移植后两组大鼠均存活良好,未出现死亡及恶性心律失常,4周后细胞移植组心脏冰冻切片荧光镜检显示心肌内有少量胞核蓝染的细胞,提示干细胞成功归巢,结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归巢细胞位于心肌梗死灶周边区域,呈单个或小团聚集;而模型对照组心肌切片未见胞核蓝染的细胞.结论: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够通过旁分泌途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经微血管内皮细胞预处理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大鼠体内是安全的,可成功归巢到大鼠心肌梗死灶及周边区.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再生心肌细胞在心肌损伤性疾病治疗方面突显较大潜力,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诱导方式。 目的:探讨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分析其移植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及体内移植实验,于2008-07/2009-02在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二三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16只,购自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方法:孔径0.4 µm的transwell小室,置入培养板孔构成双室培养体系。取SD大鼠1只,Ficoll密度梯度+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瓶中融合至50%生长良好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每3 d更换培养液,收集更换液过滤即制成条件培养液。体外实验分为4组:直接接触组、双室培养组、条件培养液组、培养液对照组,观察各种培养条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肌诱导效应。取SD大鼠15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冠状动脉结扎后第6天任取1只大鼠明确心肌梗死建模是否成功,其余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8只、模型对照组6只。造模1周后,细胞移植组将在双室模型中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5 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浓度为109 L-1,通过鼠尾静脉缓慢注入1 mL,模型对照组予等量DMEM,观察4周。 主要观察指标:体外实验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标志物TnI、α-actin的表达;采用心电图、荧光镜检、苏木精-伊红染色等方式评价体内移植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结果:直接接触组、双室培养组、条件培养液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标志物TnI、α-actin阳性表达,荧光镜下胞浆发绿光(或红光),前2组诱导率基本相似(P > 0.05),且均明显高于条件培养液组(P < 0.05);培养液对照组细胞未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细胞移植后两组大鼠均存活良好,未出现死亡及恶性心律失常,4周后细胞移植组心脏冰冻切片荧光镜检显示心肌内有少量胞核蓝染的细胞,提示干细胞成功归巢,结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归巢细胞位于心肌梗死灶周边区域,呈单个或小团聚集;而模型对照组心肌切片未见胞核蓝染的细胞。 结论: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够通过旁分泌途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经微血管内皮细胞预处理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大鼠体内是安全的,可成功归巢到大鼠心肌梗死灶及周边区。  相似文献   
5.
沈钧乐  史若飞  王渝佩  徐幸  岳瑞华  张红 《重庆医学》2004,33(12):1817-1818
目的探讨体表电生理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4例特发性房颤(Ⅰ组),51例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Ⅱ组),50例正常人(Ⅲa组)和55例不伴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Ⅲb组)用分规测量12导联心电图的同一心动周期的P波时限.得到P波时限的最大值(Pmax)和最小值(Pmin), P波离散度(Pd).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和射血分数(LVEF).结果 Pmax在Ⅰ、Ⅱ组间P<0.025,Ⅰ、Ⅲa组间P<0.01,Ⅱ、Ⅲb组间P>0.05; Pd在Ⅰ、Ⅱ组间P<0.05,Ⅰ、Ⅲa组间P<0.05, Ⅱ、Ⅲb组间P>0.05;而Pmin在各组间无差异;LAD和LVEF在Ⅰ、Ⅱ组间P<0.01,Ⅱ、Ⅲb组间和Ⅰ、Ⅲa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以Pmax≥115ms和/或Pd≥45ms为阳性标准,其对特发性房颤的敏感性72.58%,特异性94.36%,准确性88.64%.结论 Pd和Pmax对预测阵发性房颤是2个有用的电生理指标,但不能将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者从器质性心脏病者中区分出来,左房扩大和LVEF的降低是导致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使用超声心动脉图技术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24 h动态脉压(ABPM)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动态脉压(24 h pp)分为高血压A组(24 h pp<60 mm Hg)49例和高血压B组(24 h pp≥60 mm Hg)59例,同时选取4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先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室壁厚度及腔室大小,再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记录二尖瓣环侧壁、间隔、前壁和下壁的舒张早期及晚期的峰值运动速度及其比值,计算上述4个位点的均值,分别以Em、Am、Em/Am表示.分析24 h pp与心脏结构及功能各参数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A、B组左房内径(LAD)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DTI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B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和左室质量指数均明显高于高血压A组(P<0.05).同时DTI参数明显低于高血压A组(P<0.05).3组间左室射血分数(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 pp的增加是高血压患者心脏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冠心病 (CAD)时 ,心电图 (ECG)、超声心动图 (UCG)、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冠脉造影 (CAG)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互补性。方法 :对来院的 6 7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ECG、UCG、SPECT和CAG检查。结果 :以CAG和手术结果为标准 ,ECG、UCG和SPECT的敏感性分别为 71.7% ,71.2%和 90 .3% ;特异性分别为 78.6 % ,85 .7%和 80 % ;准确性分别为 73.1% ,73.1%和 88.1%。结论 :ECG、UCG、SPECT、CAG对冠心病的诊断各有特点 ,有较高的互补性 ,根据不同的特点选择应用 ,有利于提高诊断水平 ,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心痛(CAD)时,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UCG)、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冠脉造影(CAG)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互补性.方法:对来院的67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ECG、UCG、SPECT和CAG检查.结果:以CAG和手术结果为标准,ECG、UCG和SPECT的敏感性分别为71.7%,71.2%和90.3%;特异性分别为78.6%,85.7%和80%;准确性分别为73.1%,73.1%和88.1%.结论:ECG、UCG、SPECT、CAG对冠心痛的诊断各有特点,有较高的互补性,根据不同的特点选择应用,有利于提高诊断水平,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倍他乐克治疗慢性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治疗慢性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心功能Ⅲ~Ⅳ级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2周,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根据患者耐受程度8周内逐渐加量至最大耐受量100mg/次,2次/d,疗程均为9个月。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VEF增加,LVDd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慢性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