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69例不同孕周新生儿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分析发现,孕周愈大,其FT3、FT4水平愈高。故欲以FT3、FT4判定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应建立各不同孕周正常值:以脐静脉血、脐混合血纸片和脐静脉血纸片三种方法,检测新生儿TSH。发现三种方法测定值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表明三种方法间没有显著差异。以纸片法测定脐血TSH初检甲减是简便易行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连总生物碱对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观察预先应用黄连总生物碱对乙醇所致的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分析幽门结扎5 h大鼠胃液、胃壁结合黏液和胃腔游离黏液;检测胃黏膜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OH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黄连总生物碱呈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乙醇性胃黏膜损伤(P<0.001),其损伤抑制率大于临床常用量的西米替丁,亦大于等量的小檗碱;黄连总生物碱亦显著阻遏乙醇性胃酸分泌,而对胃液量和胃黏液的分泌无明显影响;黄连总生物碱可显著阻遏乙醇性大鼠胃损伤胃黏膜组织内NO含量和SOD活力下降,明显抑制损伤胃黏膜MDA和.OH含量升高。结论:黄连总生物碱有明显抗乙醇性胃黏膜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胃酸过度分泌,抑制胃黏膜NO含量下降,阻遏胃黏膜.OH,MDA含量升高以及恢复SOD活力有关,而与胃黏液分泌无关。  相似文献   
3.
COPD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TNF-α IL-8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COPD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8的水平,探讨TNF-α、IL-8在COPD肺气虚证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烟熏并复合木瓜蛋白酶雾化吸入法复制COPD"肺气虚证"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大鼠血清TNP-α、IL-8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清TNF-α、IL-8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结论:TNF-α、IL-8可能参与了COPD肺气虚证慢性气道炎症的改变,在COPD肺气虚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盐酸小檗碱对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设正常、模型、柳氮磺胺吡啶(SASP,520 mg·kg-1)和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chloride,BER)低、中、高(15 mg·kg-1、45 mg·kg-1、150 mg·kg-1)剂量组。六组小鼠自由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DSS)水溶液或蒸馏水,同时分别灌胃给予干预药物或溶剂(0·2 mL / 10 gWt,1次/ d×7 d)。以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价小鼠临床症状。生化方法测定结肠组织MDA含量,SOD、MPO活性;HE染色切片,评估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ICAM-1、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DAI显著增高,结肠黏膜损伤严重;MDA含量、MPO活性及ICAM-1和NF-κB p65表达明显升高,SOD活性下降。SASP 520 mg·kg-1能明显逆转上述情况改变;BER使DAI减小,结肠黏膜损伤减轻, MDA含量、MPO活性降低,阻遏ICAM-1和NF-κB p65蛋白表达,升高SOD活性,且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BER可能通过抗氧自由基作用,抑制ICAM-1表达及NF-κB激活,缓解DSS所致的小鼠结肠炎症。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释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探讨中医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优势,推动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加强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固定的有效性,降低局部感染率。方法将106例行PICC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法;观察组采用按摩消毒及减张力固定换药法。结果 PICC置管4周时观察组局部感染率及透明敷贴松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PICC置管7个月时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按摩消毒及减张固定换药法用于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换药,固定效果好,可有效降低局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糖代谢异常对肝硬化并发症的危险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回顾性分析糖代谢异常对肝硬化并发症的影响。结果170例肝硬化患者在各年龄组分布不一致,其中有糖代谢50例,占总人数的29.4%;糖代谢异常组患者在各年龄组分布和发生率不一致,随着年龄增长,而呈增长趋势;糖代谢异常显著增加上消化道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的发病风险;糖代谢异常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的独立因素,且与病毒性肝炎有协同作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糖代谢异常,可增加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但对脾功能亢进无明显影响。结论临床中对肝硬化患者行常规空腹血糖和尿糖监测,有助于及时诊断肝源性糖尿病,降低糖代谢异常对肝功能的损害,降低肝硬化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该病诊疗水平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间某医院某科室收治的PBC住院病例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等资料,按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组(甲组),保肝药物加熊去胆酸治疗组(乙组),保肝药物加皮质类固醇治疗组(丙组),以及保肝药物、熊去胆酸加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组(丁组)。通过比较四组患者的治疗的有效率和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回顾性地探讨PBC的最佳诊疗方案。结果 61例病例有39例经治疗后病情好转,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3.93%,无效22例。甲组的有效率和临床症状减轻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ALP增高和AMA阳性或为PBC的早期诊断指标;单纯保肝药物治疗PBC效果不佳,熊去胆酸或皮质类固醇联合用药治疗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刘华蓉  刘尚义 《贵州医药》2010,34(7):658-659
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我院门诊采取辨证分型论治的方法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升血方剂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及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以2011年2月至2015年6月在贵州省中医院肛肠科住院治疗的94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XELON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升血方剂治疗,治疗两个周期后检测两组治疗后的免疫功能及骨髓抑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稳定率为63.83%,明显高于对照组42.55%( 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及 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率分别是70.21%、70.21%、17.02%、14.89%,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率,分别是85.11%、87.23%、25.53%、23.40%,观察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K 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G‐CSF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升血方剂能有效提高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骨髓抑制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