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头面、四肢多发鳞屑性红斑伴瘙痒5年余。患者5年前右前臂瘢痕处外伤致破溃后起红疹,皮疹渐扩大且间断破溃,3年前头皮、四肢出现红斑伴轻度瘙痒;因右前臂溃疡久不愈合,2年前患者于外院住院,诊断考虑:"1、鳞状细胞癌 2、慢性溃疡?",行取皮植皮术、术中病检提示为"湿疹?",治疗不详,效果欠佳。半年前面部及双耳起疹伴轻度瘙痒、反复口腔溃疡,自诉日晒后皮损明显加重,冬轻夏重。无明显关节肿胀、疼痛和发热等不适。既往史:四  相似文献   
2.
二期梅毒1例     
患者男,34岁.双鼻翼丘疹半个月,肛周斑块5 d.患者半个月前发现双鼻翼处出现红色丘疹,无明显不适,曾自行剥脱后又重新长出.后丘疹逐渐增多,表面呈菜花状.5 d前又发现肛周出现数个赘生物,自觉潮湿,赘生物渐增多且增大.在外院诊断为尖锐湿疣,拟行激光治疗,患者放弃治疗.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遂到我科就诊.  相似文献   
3.
例1女,头面部起疹伴痒4个月,加重伴起水疱、发热3d。例2男,全身起疹3个月,头面部起水疱伴发热3d。均诊断为Kaposi水痘样疹。2例患儿均予更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3岁,农民。反复头昏、头痛1年余,情绪异常1周。血、脑脊液RPR(+),TPPA(+),确诊为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5.
杨爱霞  冯永芳  谢岱 《医药导报》2010,29(6):725-726
[摘要]目的观察退热解毒灵颗粒辅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伐昔洛韦0.3 g,退热解毒灵颗粒10 g,bid;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0.3 g, bid。其他辅助治疗相同。疗程10 d。结果治疗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镇痛时间及病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退热解毒灵颗粒辅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查华  冯永芳  袁劲松 《医药导报》2002,21(6):351-351
目的:观察气管炎菌苗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慢性荨麻疹患者55例,给予气管炎菌苗片0.4 mg,bid,po,10 d复诊1次,共20 d.结果:治愈20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结论:气管炎菌苗对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抗体搭桥角朊细胞/单一核细胞粘连(ABKMA)作为银屑病研究一个体外实验模型,用来研究银屑病的免疫激活的细胞因子网改变。正常人表皮细胞悬液分离自包皮,加入银屑病IgG孵育后加入银屑病单一核细胞,形成ABKMA。使用ABC增强的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白介素2和白介素6。实验结果表明,白介素2和白介素6的合成和分泌都高于正常人IgG对照和无血清培养基对照。细胞表面的白介素2受体α链(IL2Rα)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IL2Rα+单一核细胞/单一核细胞为4.6%。IL2Rα单一核细胞/粘连的单一核细胞为40.4%,这两者都高于相应的对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单侧液压脑损伤(FPI)对大鼠双侧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和CA1区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模型,脑标本分为对照组(包括正常对照和假手术对照)、FPI损伤同侧组和FPI损伤对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水平切片GFAP表达,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结果FPI大鼠双侧海马齿状回门区和CA1区GFAP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强。FPI损伤同侧组兴奋性输入-输出关系曲线的斜率比其他两组显著增大(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易化(PPF)比值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幅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FPI损伤同侧组和对侧组双脉冲抑制(PPD)比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大鼠单侧液压脑损伤对双侧海马均可产生影响,导致双侧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增强,抑制性突触传递减弱。  相似文献   
9.
<正>疱疹性湿疹(Eczema herpeticum,EH)首先由Kapos(i卡波西)于1854年所描述,其特点为在特应性皮炎或者其他皮肤病损害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脐窝状水疱性皮疹,以疱疹病毒Ⅰ型(HSV-Ⅰ)感染最为常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岁以内的儿童。本文报道2例成人眼周疱疹性湿疹。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主因双下肢红斑、水疱,伴疼痛3天,于2011年4月14日入院。患者因患风湿性关节炎10年,于入院前3天将野外采集的新鲜石龙芮捣碎,并加入红糖和白酒约按3:1:1浓度调配混匀,于当晚11点外敷双小腿并用纱布局部包敷。40分钟后自觉敷药处有灼热感,1小时后解开纱布,清水洗去发现敷药处皮肤红肿并出现数个米粒大小的水疱。次日晨起原敷药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