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病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熏蒸配合透明质酸钠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透明质酸钠治疗,疗程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缓解疼痛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熏蒸配合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牵引下定点斜搬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牵引下定点斜扳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牵引下定点斜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四川首例裴氏着色真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 35岁,四川新都县农民,因右内踝及周围皮肤长肉芽肿 4年余就诊。患者右内踝皮肤长小结节并逐渐向周围扩大形成肉芽肿,有黄色液体流出伴结痂、疼痛及踝关节活动受限,否认外伤史。体检:右内踝有 2.5 cm× 5.0 cm近三角形和 2.0 cm× 4.5 cm近菱形暗红色隆起性肉芽肿,表面粗糙不平伴鳞屑及结痂,周围有暗褐色色素沉着(图 1)。 取肉芽肿组织经 2.5%戊二醛固定后做病理检查: HE染色示皮肤表皮缺损和角化过度,皮下组织增生,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图 2);银染色和 PAS染色发现黑色和棕色硬壳细胞(图…  相似文献   
4.
从花斑癣患者的皮损区及非皮损区分离和鉴定马拉色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研究花斑癣患者皮损区及非皮损区马拉色菌菌种构成;不同解剖部位、皮损颜色及各菌种的分布情况;患者病情和年龄与菌种构成的关系。方法 用无菌胶带粘取113例花斑癣患者皮损区及非皮损区共629个部位的皮屑,分别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中分离马拉色菌,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 皮损区与相对应的非皮损区马拉色菌分离阳性率无差别,非皮损区额部和胸背部分离阳性率高于上、下肢。共分离到565株马拉色菌,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44.78%)、糠秕马拉色菌(32.94%)、球形马拉色菌(11.68%)、钝形马拉色菌(5.84%)及限制马拉色菌(4.76%)共5个种,有27处(5.01%)同时分离到两种菌。皮损区与非皮损区菌种构成无明显差别,限制马拉色菌主要从额部分离出。菌种构成与皮损面积无关,但与皮损颜色和患者年龄有关。皮损颜色与病程无关。结论 花斑癣患者皮损区与非皮损区马拉色菌分离阳性率和菌种构成基本一致,与病情无关,而不同解剖部位、皮损类型及年龄患者的菌种构成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该型颈椎病15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表现为皮肤溃疡和骨髓炎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一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报告一例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实验研究和治疗结果。方法和结果 患者女,33岁,1年前上臂、肩、臀及大腿长结节,此间怀孕并早产。产后半个月新发结节泛发全身,3个月前诊断为“血源播性肺结核”,但抗结核治疗无效,体检发现面部、牙龈、躯干、臀部及四肢共39个结节和溃疡,左胫、腓骨骨质破坏及窦道。脓涂片及病理活检见脓液和坏死组织内有大量真菌孢子,培养酵母样菌落生长,尿素酶及咖啡酸试验阳性,经API酵母菌反应条和血清学鉴定为新生隐球菌血清型A,将菌种接种于大小鼠后发现脑、肺、肝等易肥累。临床分离株核糖体内转录间隔2区序列分析法鉴定为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停抗结核药,用抗真菌药治疗,强化段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维持段口服伊曲康唑,局部用两性霉素B。30d后结节消失,200d后溃疡和窦道全部愈合,277d时停抗真菌药,患者痊愈。  相似文献   
7.
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定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的定植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含菜籽油培养基32℃培养。对拟自然分娩的母亲临产时取阴道分泌物接种于试管斜面。用无菌微孔透气胶带粘取新生儿(8处皮肤,从出生当时到出院)、母亲(胸部和手掌,分娩后第2天)及其护士(手掌。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皮肤标本,接种于平板,根据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方法鉴定菌种。结果①52份母亲阴道分泌物培养阴性。②15名护士共104份手掌部皮肤标本培养阴性。③104例新生儿(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各52例)出生当时的皮肤标本培养阴性,但出生后第1天有28例(26.92%)培养出马拉色菌,到第8天上升到59例(56.73%).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1例(69.49%)。④从104例母亲皮肤上培养出马拉色菌65例(62.50%).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9例(75.38%)。⑤母亲和新生儿124株马拉色菌中菌种相同者92例。一致率为74.19%。⑥新生儿前额和面颊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最高。结论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定植最早发生在出生后的第1天内.主要部位为额面部,主要菌种为糠秕马拉色菌,存在于母亲皮肤的马拉色菌可能是定植菌种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1981年至1997年甲真菌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7年间甲真菌病动态分析发现:甲真菌病就诊患者逐渐增多;红色毛癣菌为主要致病菌,皮肤癣菌因酵母菌分离增多呈相对下降趋势;甲中分离出糠秕马拉色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自动牵引配合间盘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探讨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理。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自动牵引配合间盘复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40例,治愈15例,好转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治愈9例,好转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牵引配合间盘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安全,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对此祖国医学没有明确记载。我们自1987~1991年在门诊及病房共收治本病患者50例,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辨证论治,收到非常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