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针督脉经穴对急性脑缺血大鼠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6
3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脑缺血组和电针组。夹闻双侧顿总动脉使局部脑组织血流量急剧下降,造成急性脑缺血。分别测定正常、关闭时和电针督脉经穴后,大鼠脑组织及血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含量。结果发现:急性脑缺血时脑组织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增加,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和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下降。电针督脉经穴后,脑组织及血中的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基本恢复到正常。提示电针督脉经穴可保护脑缺血所致神经元损伤,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可能参与电针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7
为了解针刺治疗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我们选用30只大鼠进行了针刺心经经穴和肺经经穴的研究,并与空白对照组相对比,发现:2组均有降低动脉血压的作用,并能降低血清胰岛素及C-肽水平,升高C-肽/胰岛素比值。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升高心房肽可能是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脑组织水含量、SOD、MDA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16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公认的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我国高达70%,国外高达80%以上。由于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一旦达到不可逆阶段,就无法自然修复,后果严重,因而探讨其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发病机理,是国内外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实验选择凝闭大脑中动脉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为模型,以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组织水含量、SOD和MDA为指标,观察电针对其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电针防治缺血性脑损伤的机理。材料和方法①实验动物:选用健康Wistar大鼠,体重200一300g,雌雄不拘,由我所标准动物房提供。将动物… 相似文献
4.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予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20次为1疗程,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积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构音能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言语表达、舌体运动、情感状态、吞咽饮水、咀嚼功能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通督调神针法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5.
6.
电针“太溪”对肾缺血家兔血栓素A_2和前列环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氢气清除法测得的肾血流量(RBF)为指标,观察电针“太溪”穴在甘油致肾缺血状态下,对 RBF 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血栓素 A_2(TXA_2)和前列环素(PGI_2)在此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电针“太溪”可升高 RBF;(2)肾缺血时 TXA_2升高,PAI_2减少,TXA_2/PGI_2比值增高;(3)电针“太溪”可降底 TXA_2,升高 PGI_2,调整TXA_2/PGI_2的比值。提示:电针“太溪”升高 RBF 与 PGI_2、TXA_2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疏肝调神针灸方案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客观评价临床上疏肝调神针灸方案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3例抑郁症受试者随机分为针灸疏肝调神组、穴位浅刺组和非穴位浅刺组,分别进行操作方法不同的针刺、艾灸、埋皮内针的治疗。3组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12周。在4个不同时点对总有效率、HAMD抑郁量表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进行测量,结合严重不良反应记录以评价疏肝调神针灸方案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疏肝调神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62%,与非穴位浅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在以HAMD抑郁量表和中医证候量表为测量指标的评价中,疏肝调神组、穴位浅刺组在治疗后各时点评分优于非穴位浅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疏肝调神组的疗效最佳。并且,临床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肝调神针灸方案能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可改善抑郁症患者HAMD抑郁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