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0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完全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614篇 |
出版年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金铁锁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分离纯化,利用ESI-MS,EI-MS,NMR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goyaprosaponin(1),大豆脑苷Ⅰ(soya-cerebrosideⅠ,2),鸢尾苷(tectoridin,3),α-菠甾醇(α-spinasterol,4),正二十五烷酸(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结论: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大于60岁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物理方法预防;实验组36例行物理方法预防+低分子肝素预防。分别于入院时,术后1 d1、0 d查血常规、凝血四项;于入院时,术后10 d、1个月、3个月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了解有无下肢DVT,记录术后引流量,2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10例发生DVT,发生率25%,实验组术后2例发生DVT,发生率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选取病例数较多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后引流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一例出现出血并发症。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对血小板、血红蛋白、凝血机制无影响,未明显增加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3.
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症状量表法、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作为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标准.与传统的针刺颈夹脊穴方法进行对照比较,并进行红外热像学的客观评价,同时通过测定针刺前后血清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白细胞介素1(IL-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初步探讨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作用机理.结果 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比较明显优于颈夹脊穴针刺法.治疗后两组患者项背部皮肤温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但四天穴治疗组的改善幅度优于颈夹脊穴对照组,肯定了四天穴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项背部病理高温的改善作用优于传统颈夹脊穴.针刺后患者血清IL-1、ET、TXB2、MDA含量降低(P<0.05),6-Keto-PGF1α含量及SOD的活性升高(P<0.05).结论 四天穴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颈夹脊穴.该针法可减低或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神经根痛有明显干预作用:可舒张颈部神经根周围微小血管,减轻血液凝聚状态,调节微循环:可干预自由基代谢紊乱,提高机体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能力,从而对颈椎病动力失衡状态发挥综合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刺风池、“供血”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药物两种治疗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效应差异及针刺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VBI患者按经颅多普勒(TCD)提示的血流速度不同分为针刺组(31例)、药物组(29例).针刺组针刺风池和"供血"穴,药物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2周后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TCD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结果:针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能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_s)、舒张末血流速度(V_d)、平均血流速度(V_m)回升,亦能使血流速度增快的V_s、V_d、V_m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改善幅度与药物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及药物治疗前后,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V_s/V_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风池及"供血"穴对VBI患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对椎一基底动脉血管顺应性尚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大黄致泻效价测定的模型和方法,为探索建立基于生物效价检测的大黄品质评价方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大黄泻下活性的量效关系、数据变异程度以及实验的可操作性为考察指标,筛选并确定了大黄致泻效价测定模型的观测指标(10 h内排便量)、动物品系(ICR小鼠)、性别(雄性)、便秘模型造模剂用量(复方地芬诺酯50 mg·kg-1)等实验条件。根据确立的模型和方法结合化学含量测定评价了不同大黄样品的品质。结果:不同大黄样品的致泻效价总体趋势与总蒽醌(R2=0.653 7)、结合蒽醌(R2=0.553 6)的含量有关,但均未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大黄蒽醌的含量测定结合致泻效价的测定更能充分表征不同大黄样品的品质差异。结论:致泻效价检测方法可用于大黄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金银花提取物对血脂与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金银花提取物对动物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建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动物模型,分组灌胃给药并且测定高脂血症模型动物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组织中TC、TG含量以及糖尿病模型动物血糖含量。结果:金银花提取物Ⅰ(4、2g/kg)可使高脂血症小鼠、大鼠血清及肝组织TG水平明显降低,对TC、LDL-C、HDL-C无明显影响;其余各组及提取物Ⅱ对血脂、肝脂无降低作用。金银花提取物Ⅰ和Ⅱ可降低蔗糖性高血糖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结论:金银花提取物有一定降血脂、血糖作用,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研究葛根芩连配方颗粒在大鼠尿液中的代谢产物化学结构。方法:采用HPLC-DAD-MS技术,选用Lichrospher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0.1%甲酸水(A)-乙腈∶甲醇(6∶4)(B),检测波长272 nm;ESI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结果:从灌胃葛根芩连配方颗粒的大鼠尿液中,发现并鉴定了11个主要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其中有5个来自葛根药材,分别为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7-木糖苷葛根素、葛根素-葡萄糖苷、大豆苷元-4’-O-硫酸酯;有4个来自黄芩药材,分别为野黄芩素-6-O-葡萄糖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有2个来自甘草药材,分别为异甘草素、甘草素。结论:葛根芩连配方颗粒在大鼠尿液中代谢产物主要以苷元或以葡萄糖醛酸、硫酸的结合物排泄,一些成分如葛根素主要以原形排泄。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