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8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完全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615篇 |
出版年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55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筋膜结缔组织的发育生物学回顾,提出筋膜学假说,认为人体内可能存在一个有别于已知九大功能系统的新功能系统--筋膜系统,发挥机体的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并从筋膜学角度,探讨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2组患者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d、治疗30d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5d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d后2组Ashworth评分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5、30d后2组下肢Ashworth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30d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3.
隔药灸脐法延缓衰老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疗法延缓衰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隔药灸脐组30例,采用隔药灸脐治疗,每周2次;针刺组21例,取肾俞、太溪为主穴,每日1次;西药组20例,口服VitE胶囊,每次0.1g,每日2次。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临床症状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1),且隔药灸脐组改善更显著(P<0.01);3组SOD含量均明显提高(P<0.01),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隔药灸脐组与针刺组相比SOD、MDA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隔药灸脐组与西药组相比SOD、MDA含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脐法能明显延缓衰老,其机制与改善体内SOD、MD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中一氧化氮、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电针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取左侧“肩”“外关”“髀关”“足三里”穴)、穴位对照组(取左侧“清冷渊”“灵道”“箕门”“漏谷”穴)、非穴位对照组(取左侧“天泉”与“曲泽”连线中点、“曲泽”与“郄门”连线中点、“五里”与“阴包”连线中点和“膝关”与“中都”连线中点),电针参数为连续波,频率10Hz,波宽0.6ms,电压1.5-3V(以肌肉轻微抽动为度),时间10min。每天1次,共3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只固定不针刺。三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脑组织Ca2+含量,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结扎颈总动脉30min的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血浆ET含量无明显变化;再灌注30min,血清NO含量显著降低,血浆ET含量显著增加,再灌注120min,脑组织Ca2+含量和含水量显著增加。电针能显著升高再灌注30min后血清NO含量,降低血浆ET含量、脑组织Ca2+含量和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期存在血液NO含量降低而ET含量升高,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NO含量和降低血浆E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狭叶米口袋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狭叶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stenophylla Bge.的化学成分。方法:用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其中5个已鉴定,分别为正十六烷酸(n-Hexadecanioc acid,I),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Ⅱ),胡萝卜苷(Daucosterol,III),芹菜素(Apigenin,Ⅳ),D.果糖(D.Fructose,V1)。化合物V为甲基取代的黄烷二醇糖苷类,结构尚在鉴定。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狭叶米口袋植物中提取,其中化合物I和Ⅲ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6.
抗风湿药青藤碱对UUO小鼠肾间质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通过抗风湿中药青风藤的提取物青藤碱对单侧榆尿管结扎(UUO)小鼠模型肾间质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探讨其治肾作用及机理。方法:采用小鼠UUO模型,用不同剂量青藤碱进行干预,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蒙诺作为对照。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及间质纤维化;肾组织中蛋白质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基因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结果:UUO模型组和青藤碱、蒙诺治疗组小鼠肾间质纤堆化程度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而各剂量青藤碱和蒙诺均可显著降低上述指标,并呈剂量依赖性。中、高剂量的青藤碱对于波形蛋白的影响显著优于蒙诺。结论:青藤碱可显著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表型转化,提示降低肌成纤维细胞的积聚是其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生存质量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推拿手法及药物疗法对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比较两者对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的改善程度,探索以生存质量评价颈椎病疗效的途径。方法:以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为测评工具。应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颈椎病12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为推拿组和药物组,资料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调查表明,推拿治疗与药物疗法对颈椎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度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两者相比而言,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要优于药物组。结论:颈椎病人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及自评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颈椎病病人可根据不同年龄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同时加强对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防己黄芪汤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防己黄芪汤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以及去除甘草后对其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用防己黄芪汤以及防己黄芪去甘草汤干预,观察肾功能水平、肾病理以及肾α-平滑肌蛋白(α-SMA)和纤维连接蛋白(FN)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防己黄芪汤可降低UUO大鼠血尿素氮,使血白蛋白升高;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同时,显著降低肾小管和肾间质仪一SMA、F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去甘草汤组与防己黄芪汤一样,改善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多项指标,而且从数据来看,有进一步下降血尿素氮、以及FN表达的趋势。结论:防己黄芪汤具有抑制肾纤维化、改善肾功能的作用。组方去除甘草后没有影响这一作用,甚至有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氨基酸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递质(EAA)的影响。方法:四动脉阻断法造成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组织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甘氨酸(GLY)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脑组织Ca2+含量,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GLU、ASP、Ca2+含量和含水量明显升高,GLY含量无明显变化;循经取穴电针能显著降低升高脑组织GLU、ASP、Ca2+含量和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GLY含量无明显影响;穴位对照组和非穴位对照组脑组织GLU、ASP、GLY、Ca2+含量和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与降低EAA兴奋性毒性有关,并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花生四烯酸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大鼠花生四烯酸和自由基代谢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穴位对照组、非穴位对照组,每组10只。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进行大鼠神经病学分级和脑梗死面积测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病学症状明显减轻,脑梗死面积显著缩小,6-Keto-PGF1α和SOD明显升高,TXB2和MDA显著降低;穴位对照组和非穴位对照组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与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自由基代谢有关,并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