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对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石龙芮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1)、β-谷甾醇(β-stiosterol,2)、1-二十二烯(1-docosene,3)、(3β,24S)-豆甾-5-烯-3-醇((3β,24S)-stigmast-5-en-3-ol,4)、大黄素(Emodin,5)。结论: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3.
基于颜色和纹理的舌象检索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舌象底层特征与舌诊高级语义的映射关系,把中医临床经验与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相结合,通过中医舌诊资料分析,舌象样本选择,舌象图的色彩量化,纹理分析,建立基于舌象颜色和纹理的舌像索引,实验检索结果基本符合辨证要求。基于颜色和纹理的舌象检索方法研究结果,有利于增加智能化辨证论治平台灰色系统的白化程度,为进一步探索老中医临床经验干预底层特征与因住性势病机属性的映射建立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加减乌梅丸配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疗配合加减乌梅丸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疗效。方法:将6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2例采用化疗合加减乌梅丸,对照组28例应用单纯化疗方案,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近期疗效、HER-2/neuECD下降水平、KPS评分及中医症状疗效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完全缓解(CR)病例,治疗组部分缓解(PR)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稳定期(SD)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变进展(P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血清HER-2/neu ECD下降水平(5.80±0.2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94±0.35)ng/L(P〈0.05);治疗组化疗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疗合加减乌梅丸可稳定晚期乳腺癌的病情及改善生活质量、提高KPS评分,同时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ECD水平,对晚期乳腺癌患者远期生存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眼睑带状疱疹少见并发症(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睑带状疱疹并发眼前房出血及病毒性脑膜炎少见.今各遇1例,报告如下。病例1:患者,女,76岁,因“左颜面部疼痛、丘疹伴视物模糊半月”于2007年1月21日就诊。入院查体:左鼻翼、左眼睑、左额部可见大片丘疹及水疱,表面附着棕色痂皮. 相似文献
6.
检索ScienceDirect,ACS,Wiley Online及CNKI等数据库中有关地笋属植物在化学成分的文献,对该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行整理分析.该属植物化学成分结构类型较多,主要为挥发油、萜类、黄酮、酚酸和甾体类化合物.其中,已经分离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31个,萜类化合物20个,酚酸类化合物20个和甾体类化合物3个.通过文献总结发现,该属植物在我国资源丰富,但仅有少数植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提示该属植物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补骨脂生品及5种炮制品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通过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模型进行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补骨脂生品和炮制品各部位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且均高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盐蒸补骨脂、炒盐补骨脂和炒补骨脂甲醇总浸膏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3.03,31.26,36.06 μg·L-1)均高于补骨脂生品甲醇总浸膏(IC50=46.47 μg·L-1);盐蒸补骨脂石油醚部位和雷公法补骨脂石油醚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7.96,34.02 μg·L-1)>补骨脂正品石油醚部位(IC50=46.94 μg·L-1);盐蒸补骨脂、雷公法补骨脂、炒盐补骨脂、炒补骨脂和酒炒补骨脂乙酸乙酯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51.27,39.08,40.86,45.54,36.06 μg·L-1)均高于补骨脂生品EA部位(IC50=71.28 μg·L-1);盐蒸补骨脂和酒炒补骨脂正丁醇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IC50分别为47.52,36.06 μg· L-1)均高于补骨脂生品BU部位(IC50=51.27 μg·L-1).此外,各部位的抑制活性均与质量浓度呈一定相关性,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补骨脂生品及5种炮制品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灵芝孢子水提物(AEGLS)进行体外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活性分析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300 TCID50的SIV病毒稀释液和AEGLS稀释液同时加入到CEM × 174细胞(CEM T淋巴细胞和174 B淋巴细胞杂交细胞)中培养4d后计数合胞体数量并进行统计,研究AEGLS抗SIV活性.利用不同加药时间点实验、作用阶段分析实验、Western blot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AEGLS具有良好的抗SIV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66.62 ±20.21) mg·L-1,并且其细胞毒性较低,半数细胞毒性浓度CC50为(3.13±0.11) g·L-1,选择指数为6.71.抗SIV机制研究显示AEGLS主要作用在SIV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与抑制SIV病毒的吸附或者穿透细胞有关,Western blot实验显示AEGLS能降低SIV衣壳蛋白P27( SIV P27)的表达水平.结论:AEGLS具有良好的抗SIV作用,其主要作用在SIV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与抑制SIV病毒的吸附或者穿透细胞有关,并且能降低SlY P27农壳蛋白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
胆囊炎是临床内科中的常见病,属中医学“胁痛”范畴。近几年来,我们采用疏肝利胆,行气活血治疗本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较完整的40例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9岁;其中35~55岁26例,小于35岁6例,大于55岁8例;发病季节:春季10例,夏季7例,秋季16例,冬季7例。发病诱因:饮食肥甘厚味29例,劳累7例,诱因不明4例。入院时均经B型超声波检查,确诊为胆囊炎。全部病例均有右胁疼痛或剧烈疼痛,大部分患者有纳差、口苦、恶心、欲呕,其中9例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