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2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完全免费 | 284篇 |
专业分类
中国医学 | 1905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73篇 |
2018年 | 156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181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91篇 |
2011年 | 198篇 |
2010年 | 171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27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的大黄蒽醌类成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方法:以三黄片为研究对象,建立大黄酸(rhein)、大黄酚(chrysophanol)和大黄素甲醚(physcion)与内参物大黄素(emodin)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4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并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用相对误差进行评价,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重复性。结果:三黄片中蒽醌类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 254nm大黄酸/大黄素=1.13,f 254nm大黄酚/大黄素=1.46,f 254nm大黄素甲醚/大黄素=1.01。"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所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可信。结论:"一测多评"法可作为一个新的质量评价模式用于三黄片中蒽醌类成分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川芎嗪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Bax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脑缺血再灌注皮质Bax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模型对照组,C组为川芎嗪治疗组。采用原位杂交与医学图像分析技术检测Bax mRNA阳性细胞数目、平均灰度值。结果大脑皮质Bax mRNA在B组阳性神经元多、着色深,平均数密度值高而平均灰度值低;A组中着色浅、阳性细胞数少,平均灰度值大,二者差异较显著(P〈0.01)。C组与B组比较,Bax mRNA阳性神经元少,平均灰度值升高(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Bax mRNA表达增强;川芎嗪可使其表达下降,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留针时间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索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时效关系。方法:251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患者,按轻度、中度和重度分3层随机分为留针20、40和60 min 3组。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伏兔、足三里、解溪、太冲等穴。进针后提插或捻转行针以使得气,施平补平泻手法,加疏波电刺激,3组留针时间分别为20、40和60 min,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其中34例患者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3组患者分别基本痊愈3、4、9例,显著进步15、17、21例,进步24、33、40例,无变化41、26、12例,有效率分别为50.60%、67.50%和85.37%,显效率分别为21.68%、26.25%和36.59%,20 min组和40 min组与60 min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0.05)。针刺后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基本都降低,组间差异也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以60 min组作用最明显。结论:改善血液流变学是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之一,且具有一定的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ctional dyspepsia,FD)的诊断标准经过多年的修订,形成了今天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它给FD的临床诊断和科研病例的收集提供了依据,中医药在治疗FD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毒副作用少,复发率低,患者易于接受。然而,中医在对FD的认识上亦无统一标准的参照,在辨证分型、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FD的诊断、病例选择、疗效标准、疗程等方面必须制定一个中医界相对一致的标准,使其具有可比性。通过理论探讨FD罗马Ⅲ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相信罗马Ⅲ诊断标准为我们制定和统一中医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能够给予启迪。 相似文献
7.
补肾方药对衰老大鼠海马学习记忆相关基因BDNF及其受体TrkB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补肾方药左归丸、右归丸对衰老大鼠海马学习记忆相关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老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部分分子机理,以及左归丸、右归丸的改善作用。方法:以自然衰老SD大鼠为动物模型,随机分设4组:青年对照组、老年对照组、老年左归丸组、老年右归丸组。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大脑切片海马各分区(CA1、CA2、CA3、DG)BDNF、TrkB mRNA表达变化。结果:与青年对照组相比,老年对照组大鼠海马各分区的BDNF、TrkB mRNA表达均明显减弱(P<0.05),而左归丸、右归丸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老年对照组大鼠海马DG、CA1、CA2、和CA3分区低下的BDNF、TrkB mRNA的表达。结论:老年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退化,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基因BDNF、Trk B表达异常有关。而滋补肾阴方药左归丸、温补肾阳方药有归丸能通过提高BDNF、TrkB基因的表达,进而改善老年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延缓机体衰老。 相似文献
8.
9.
维药刺山柑醇提物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考察刺山柑醇提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以及小鼠热板致痛多种动物模型进行整体药效实验。结果:刺山柑醇提物能够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减轻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使其局部炎症组织PGE2含量降低,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延长热板痛反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刺山柑醇提物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炎症组织PGE2的含量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新清宁片中4种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方法:采用RP-HPLC,Aecurasil 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水溶液(85∶ 15),流速1 mL· 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20批新清宁片中4种蒽醌类成分QAMS计算值与ESM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RSD< 5%.结论:在一定色谱条件下,QAMS确定的相对校正因子可作为常数用于含大黄制剂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