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30~50%HRP导入20例实验动物一侧的丘脑腹后内侧核和10例实验动物的一侧的下丘脑外侧区。标记细胞出现在双侧孤束核上、中、下三段,但以注射同侧多见,中、下段标记细胞出现数量较多,上段较少。标记细胞在孤束核各亚核的分布也不相同,在内侧亚核、连合亚核内较为密集。标记细胞以中、小型为主,偶见大型,多为梭形,亦可见多角形,标记细胞有1-2个突起且可见分叉;标记细胞直径为15~25μm,本文证实了孤束核的中、下段向丘脑腹后内侧核及下丘脑外侧区存在着直接的上行投射,并推测该投射可能是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包括内脏痛)的上行通路之一。本文还结合文献对体壁传入与内脏传入神经元在孤束核以上的高位中枢内的汇聚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脑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分布及APP17肽对其分布的影响,为多肽对糖尿病脑病和A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体质量28~32g,鼠龄8周,共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APP17肽治疗组(APP17peptide+DM组)。用链脲佐菌素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17肽(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319~335)给予治疗。4周后取脑组织进行IGF-1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糖尿病组IGF-1R阳性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等部位,而正常对照组及APP17肽治疗组仅在皮质、海马可见阳性反应细胞,DM组与C组、APP17peptide+DM组海马阳性反应细胞数分别为(22.3±1.7),(14.5±1.4),(15.2±1.1)个/10倍物镜。后两组与D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0.1,0.2,P<0.001)。C组与DM+APP17peptide组小鼠海马IGF-1R免疫组化红、绿、蓝像素值分别为86±8,101±6,130±5(F=3.3,0.6,0.5,P<0.01)和84±6,102±6,132±6(F=1.2,6.0,7.0,P<0.01),且着色淡。结论:糖尿病小鼠脑内多个区域存在较多的IGF-1R阳性神经元,而APP17肽能使IGF-1R阳性反应细胞出现的部位和数量正常化。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糖尿病小鼠脑内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蓬文  杨芳  盛树力  晋志高  陶之理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62-3463,F003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脑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分布及APPl7肽对其分布的影响,为多肽对糖尿病脑病和A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体质量28—32g,鼠龄8周,共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和APPl7肽治疗组(APPl7peptide+DM组)。用链脲佐菌素诱发小鼠糖尿病模型,并皮下注射APPl7肽(B-淀粉样肽前体蛋白319—335)给予治疗。4周后取脑组织进行IGF-1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糖尿病组IGF-1R阳性反应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等部位,而正常对照组及APPl7肽治疗组仅在皮质、海马可见阳性反应细胞,DM组与C组、APPl7peplide+DM组海马阳性反应细胞数分别为(22.3&;#177;1.7),(14.5&;#177;1.4),(15.2&;#177;1.1)个/10倍物镜。后两组与D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0.1,0.2,p&;lt;0.001)。C组与DM+APPl7ueutide组小鼠海马IGF-1R免疫组化红、绿、蓝像素值分别为86&;#177;8,101&;#177;6,130&;#177;5(F=3.3,0.6,0.5,P&;lt;0.01)和84&;#177;6,102&;#177;6,132&;#177;6(F=1.2,6.0,7.0,P&;lt;0.01),且着色淡。结论:糖尿病小鼠脑内多个区域存在较多的IGF-lR阳性神经元,而APPl7肽能使IGF-IR阳性反应细胞出现的部位和数量正常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四白”穴治疗机理,我们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法(HRP法),追踪其穴区传入神经元的分布及联系。  相似文献   
5.
<正> 迷走神经与中枢的联系一直是针灸针麻原理研究所观注的重要课题。一些研究表明迷走神经参与内脏牵扯性痛的传导。迷走神经还对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虽然以往对迷走神经有过很多研究和报道,但仍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问  相似文献   
6.
穴位形态学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陶之理 《针刺研究》1989,14(4):397-402
<正> 穴位乃是身体上施行针灸的特定部位,简称为“穴”。它可“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是“处百病,调虚实”等的刺激点。也就是用于治疗疾病和增进健康的刺激点。同时它也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入于体表的地方,与经络、脏腑、气、血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8.
<正> 辣根过氧化物酶(Herseradish peroxidase)最早由Richard(1960)等人用来研究肾近端小管的早期吸收情况,将HRP注入鼠静脉内,离隔一定时间进行观察。70年代Kristensen是将HRP用于神经系统联系的创始,他的第一部分工作即是将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HRP示踪技术发现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向岛皮质有明确的定位投射,此发现为探索内脏性传入通路提供新的形态学资料.本文还用Nissl法研究了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的细胞构筑,为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的核团划分、形态特征及细胞构筑学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0.
国人髂内动脉的分支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观察了150例髂内动脉的分支,并按壁支及脏支作了较全面的探讨。一、壁支:1.臀上、臀下、阴部内动脉共分四型,其中第一、三型又分二个亚型,共有六类。第一型共74例,占49.33±5.76%。其中第一亚型有67例,占44.66±5.77%;第二亚型共7例,占4.66±7.74%。第二型共45例,占30.00土6.83%。第三型共28例,占18.66±7.36%,其中第一亚型有11例,占7.33±4.91%;第二亚型有17例,占11.33±5.99%。第四型共3例,占2.00±8.08%。2.闭孔动脉:共分三型。第一型有127例,占84.67±2.94%。第二型有21例,占14.00±2.82%。第三型有2例,占1.33±0.93%。3.髂腰动脉:髂支、腰支共干者有110例,占78.02±3.48%;髂支、腰支单独发出者共31例,占21.97±3.48%。4.骶外侧动脉:一支者共127例,占89.43±2.56%;二支者共15例,占10.56±7.95%。二、脏支:1.膀胱上动脉:一支者共82例,占57.34±4.13%。二支者共59例,占41.25±4.11%。三支者共2例,占1.39±9.79%。2.膀胱下动脉:一支者共105例,占80.17±3.45%。二支者共25例,占19.23±3.79%。3.直肠下动脉:起自阴部内动脉者共66例,占62.85±4.71%;起自臀下阴部内动脉干者共21例,占20.00±3.90%;起自臀上、下动脉干者共12例,占11.42±3.10%;起自髂内动脉者共6例,占5.71±2.26%;起于子宫动脉者1例,起于闭孔动脉者1例,各占0.95±0.94%。 4.子宫动脉:起于髂内动脉者共30例,占57.69±6.85%;起自脐动脉者共14例,占26.92±6.75%;起自阴部内动脉者共6例,占11.53±4.43%;起自臀下阴部内动脉干者共2例,占3.84±2.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