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14篇
儿科学   187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研究将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用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了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结果:治疗组25例,IL-2活性分别为1.39±0.17GI和1.60±0.21GI(P<0.01);对照组10例,IL-2活性分别为1.47±0.14GI和1.38±0.20GI(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特异性i-RNA对新生儿外周血IL-2活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作者同时对35例受试对象进行了2年的定期随访,结果:治疗组25例,无1例发生巨细胞包涵体病(CID),对照组10例中有2例发病。本研究为临床应用特异性i-RNA预防CMV母婴垂直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窒息新生儿血肌红蛋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足月窒息新生儿出生早期血肌红蛋白(Mb)及血肌酸激酶(CK)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本院新生儿科出生3 h内入院的足月窒息新生儿,分为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测定生后0~3 h Mb和CK水平,同时检测生后0~6 h第一次尿Mb,记录生后24 h内尿量,与无宫内窘迫、窒息及产伤的正常对照组(15例)及脐血对照组(25例)进行比较。结果窒息新生儿(42例)出生早期CK与Mb均高于两个对照组,重度窒息组高于轻度窒息组[Mb:(1071.8±736.1)μg/L比(266.8±189.9)μg/L,CK:(2990.7±625.8)IU/L比(995.7±595.1)IU/L,P均<0.05];CK与Mb浓度呈正相关(重度窒息组r=0.468,轻度窒息组r=0.577,P均<0.05);正常对照组和脐血对照组CK与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血、尿Mb与生后1 m in Apgar和第1个24 h尿量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57和-0.628,P均<0.05)。结论应密切监测窒息新生儿出生后Mb和CK浓度变化,关注新生儿窒息后肌肉损伤的发生及重度窒息儿出生早期尿量变化。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30 min.冈生后发现双下肢短粗,肿胀30 min入院.孕4产2孕41+9》,2006年8月27日在我院产科顺产娩出.羊水清,脐绕颈2周,阿氏评分1、5、10 min均评10分,出生体重4.54 kg.生后即发现双下肢短粗肿胀,以"下肢先大畸形?"收入院.无气促发绀,无呼吸暂停,无尖叫抽搐.孕期胎儿B超榆查:肢体及其他器官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5.
休克是危重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休克的特点是病因复杂 ,临床症状不典型 ,早期症状常不明显 ,等到血压降低症状明显时病情常不可逆、治疗困难 ,病死率很高〔1〕。重度休克很快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 ,尤以肺损伤最多见 ,占80 %。近年来在治疗新生儿休克时 ,引进了呼吸支持这一概念 ,现介绍如下。1 新生儿休克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新生儿休克时较其他年龄组患儿更易发生肺损伤 ,并且进展迅速 ,从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和肺部体征 ,至发生呼吸衰竭或肺出血 ,最终导致死亡 ,常不足 2 4h。新生儿休克时引起肺损伤的机制如下。1 1 呼吸肌疲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英国Oxford公司Medelecsynergy诱发电位仪对43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FVEP检测,并选择56例正常足月儿做对照.结果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N1、P1、N2波潜伏期值分别为(181.43±26.73)ms、(217.27±26.54)ms、(249.21±26.49)ms,足月儿分别为(159.51±18.27)ms、(200.26±13.94)ms、(231.56±5.72)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1波的异常率为75.6%,足月儿为0.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1波异常相关影响因素的主效应模型为3.898-2.861颅内病变,颅内病变是独立影响因素(OR=0.057,95%CI 0.006~0.579,P=0.015).结论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FVEP检测P1波异常率高,FVEP异常改变与颅内病变关系密切.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生后1个月内和矫正胎龄42周后至少进行两次FVEP检查,动态观察FVEP改变.  相似文献   
7.
高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循环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属于含硫氨基酸,其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血小板凝聚和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糖尿病患者血清中Hcy含量的升高,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研究表明[1~3]:糖尿病肾病( DN)患者中高Hcy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相关,并且Hcy浓度越高,则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危险性越大,与DN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关系。本研究拟采用益气通淋胶囊联合叶酸治疗,观察其对DN患者高Hcy及CRP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制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案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自 1990年国内发表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方案至今已 10年。 10年来国内有关HIE发病机制研究的报道很多 ,介绍临床影像学诊断的材料也不少。但HIE治疗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因为HIE治疗很复杂 ,很难制订一个针对发病机制每一环节的治疗方法 ;另一方面国外研究HIE已 2 0余年 ,至今仍无一套完整的、可以借鉴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对HIE的治疗比较杂乱 ,治疗原则不明确 ,治疗药物及方法更不一致 ,不利于临床总结经验 ,影响疗效的提高。为了规范HIE的治疗方法 ,有必要参照…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现将 1999年国内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进展简介如下。1 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1 1 基础 在发病机制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阐明了HIE神经细胞死亡形式。沈阳报道[1]用大鼠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模型 ,用透射电镜、TUNEL法综合研究HIBD脑细胞死亡形式 ,结果表明细胞凋亡与坏死共存 ,但以凋亡为主。缺氧缺血 (HI)后 4天坏死已减少或停止 ,但凋亡持续至少 2 1天。通常坏死位于病变部位的中心 ,凋亡细胞主要位于病变边缘的半暗区内。严重HIBD可见坏死与凋亡同时存在 ,中度HIBD不见细胞坏死 ,只有大量的…  相似文献   
10.
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研究丹参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 在支持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2 ml/(kg-1·d-1),对32例HIE患儿进行治疗,疗程平均12.7±3.3天,并与30例不用丹参组进行对照.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以Trans-link TM 9 000经颅多谱勒脑血流分析仪测量两组患儿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收缩峰速度(Vs)、舒张末速度(Vd)、平均速度(Vm)及阻力指数 (RI),计算两侧的流速非对称指数(AI);并采用中科院心理所CDCC进行远期智测随访.结果 治疗组NBNA≥35分:第7、14天分别为17、28例,对照组8、19例(χ2= 4.504,P<0.05).脑血流动力学检查示治疗组及对照组第1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m/s)分别为21.2±4.5、16.1±5.1,阻力指数分别为0.71±0.11、0.82±0.21,(P<0.05).第3、5天对照组先后6例出现脑血管痉挛,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治疗组流速非对称指数(AI)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2.602、2.226,P<0.05).经6~14个月随访,治疗组及对照组后遗症分别为2例、8例 (χ2=4.771, P<0.05).结论 丹参对HIE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