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恶性黑色素瘤是体表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高度侵袭转移性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亦是其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肿瘤转移相关因子RhoC可通过多种转移相关机制参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控制肿瘤转移的分子开关,RhoC有望成为抑制肿瘤转移的重要靶位。目前应用RNAi技术靶向RhoC基因对黑色素瘤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利用RNAi技术,以慢病毒作为基因载体,以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以转移相关基因RhoC作为靶基因,研究靶向RhoC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并检测对RhoC的沉默效应。 方法 根据RhoC编码区基因信息设计构建三条pGPU6/GFP/Neo-shRNA表达载体,通过检测其对A375细胞RhoC 的沉默效应筛选出最有效的靶序列。将RNAi效应最佳序列进行慢病毒包装构建形成靶向RhoC 的pLenti6.3-EGFP-453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感染A375细胞,进一步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对RhoC mRNA及蛋白表达的沉默效应,应用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实验检测 A375细胞侵袭能力。 结果 构建的三对shRNA表达载体分别为pGPU6/GFP/Neo-shRNA336、pGPU6/GFP/Neo-shRNA453及pGPU6/GFP/Neo-shRNA680,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后靶基因Rho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47±0.26、1.13±0.16、1.39±0.11和70.98±9.21、50.67±6.06、65.77±4.06,RhoC453为最佳干扰序列。成功构建了靶向RhoC的pLenti6.3-EGFP-453慢病毒表达载体,经测序证实序列正确;将构建的pLenti6.3-EGFP-453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A375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hoC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5?0.05、62.04?15.86,而阴性对照慢病毒组、正常对照组RhoC mRNA和蛋白分别为4.21±0.24、220.86±24.07和4.63±0.32、257.39±12.30,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pLenti6.3-EGFP-453慢病毒组穿膜细胞数为40.41±8.88,阴性对照慢病毒组、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4.82±13.48和77.46±6.47,慢病毒表达载体组较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功构建的靶向RhoC基因的pLenti6.3-EGFP-453慢病毒表达载体可高效感染体外培养的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并可显著抑制靶基因RhoC的表达和细胞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2.
硅胶假体隆乳6个月~8年并发症1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有很多选择可用于硅胶假体隆乳后并发症的矫治。目的:观察硅胶假体隆乳并发症患者的再次隆乳效果。方法:选择2005-09/2009-09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固体硅胶假体隆乳后6个月~8年出现假体移位、乳房下垂、纤维包膜挛缩女性患者19例。行以乳头为圆心,以假体的半径加3cm为半径画圆标记出分离胸大肌后腔隙边缘,采用乳晕缘下半环切口入路,更换硅胶假体,将乳房假体置入胸大肌后间隙,然后将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50mg以及庆大霉素注射液160mg注入囊腔,一期完成并发症的矫治。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再次假体置入后8~10周不良形态消失,均未再出现过假体移位、乳房下垂、纤维包膜挛缩等并发症。19例患者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恢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STAT3、p27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54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22例交界痣、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STAT3、p27的表达,并分析STAT3、p27两者的相关性。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行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仅=O.05,χ^2分割检验标准α=0.0167。结果:①STAT3蛋白在CMM中阳性表达率为77.8%,在皮肤交界痣和正常皮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35.O%。CMM与皮肤交界痣、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皮肤交界痣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②p27蛋白在CMM中阳性表达率为16.7%,在皮肤交界痣和正常皮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4%、95.O%。CMM与皮肤交界痣、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皮肤交界痣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167):③STAT3表达与p27表达呈负相关(P=-0.000,r= 0.478)。结论:STAT3蛋白可能在CM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p27蛋白在CMM发生中可能起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健康观念的更新,临床医学教学遇到巨大的冲击与困惑[1]。如何既能满足医学生教学又符合对患者的伦理学要求,成为困扰临床医学教师的一个难题。而美容医学由于经常涉及美容就医者的隐私及其本身的心理问题,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2]。本文从美容医学临床教学的特点分析当前美容医学临床教学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来探讨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原地区正常青年女性有关腹部形态的参数,为腹壁成形术和脐的重建移位术提供参考。方法测量281例健康未婚未育17~20岁女性的身高、体重、腹部长径、横径及脐点位置,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测量数据显示腹部长径、横径、剑突下缘至脐点、剑突下缘至腹部长径中间点距离分别是(37.93±2.15)、(36.98±2.71)、(21.10±1.80)、(18.96±1.08)cm。腹部长径与身高呈正相关;腹部横径及腹部长径/横径与体重呈正相关。脐点位置低于腹部长径中间点约2.1cm。结论腹部正面轮廓形态测量在腹壁、脐成形手术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Runx3和Ki-67蛋白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中的表达水平,以探讨Runx3和Ki-67在CM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Runx3和Ki-67蛋白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皮肤交界痣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Runx3蛋白在CMM中阳性表达率为23.68%,与皮肤交界痣(85.00%)和正常皮肤(90.0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蛋白在CMM中阳性表达率为78.95%,与皮肤交界痣(25.00%)和正常皮肤(25.0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产生可能与Runx3蛋白的表达降低及Ki-67蛋白的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我们对603名健康未婚青年女性上肢进行了形态测量和分析研究,以期为美容医学提供美学形态学依据,为中国女性健康积累相关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河南省各个地区应征入伍的未婚女兵603名,汉族,年龄17~24岁,身高155~179 cm,体质量40~78 kg.1.2测量指标与方法各指标均根据<人体测量手册>[1]进行定点、定位.  相似文献   
8.
皮肤撕脱伤撕脱皮肤的再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科自 1976年 1月~ 1996年 12月对 10 4例撕脱的皮肤再利用 ,随访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0 4例 ,男 6 1例 ,女 43例。年龄 2个月~ 6 8岁。皮肤撕脱部位 :头面部 2 7例 ,上肢 45例 ,下肢 2 8例 ,会阴 4例。皮肤撕脱范围最大者为 1例全下肢创面 70 cm× 40 cm  相似文献   
9.
瘢痕疙瘩发病及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瘢痕疙瘩发病及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手术治疗+药物外用3种治疗方法 的476例瘢痕疙瘩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476例,22~45岁女性多发,女:男为1.83∶1.00;外伤与耳部穿孔是最常见的诱发原因;瘢痕疙瘩复发与家族史、治疗方法 、瘢痕位置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瘢痕大小、病程、发病诱因无关.结论 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瘢痕疙瘩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应重视瘢痕疙瘩的致病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Livin和Caspase-9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SCC组织、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Livin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果 SCC组织中L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3.2%)高于正常皮肤组织(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其阳性率随SCC病理分级的降低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SCC组织中的阳性率(93.3%)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组织中Caspase-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30.4%)低于正常皮肤组织(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CC中Caspase-9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即随SCC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升高;有淋巴结转移的SCC组织中Caspase-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6.7%)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蛋白在SC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s=-0.612,P <0.05).结论 Livin在SCC组织中高表达,Caspase-9在SCC组织中低表达,且与Livin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SCC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