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女性,57岁,因卵巢癌于2005年行双侧附件、子宫全切除+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大网膜、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双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术后予以联合化疗,定期随访,效果满意。于2009年9月因腹胀行上腹CT检查提示脾脏占位性病变考虑脾转移瘤,为手术治疗转入我科。查体:下腹部可见陈旧手术瘢痕,未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了我中心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的肝移植病例资料,常规于肝移植术前1天、移植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各采集静脉全血,分别测定CD3+CD4+细胞、CD3+CD8+细胞,并计算CD3+CD4+细胞与CD3+CD8+细胞的比值。在符合入选标准的74例肝移植病人中,术后一月内发生排斥反应8例(排斥组),一月内未发生排斥反应63例(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排斥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CD3+CD4+细胞和CD3+CD8+细胞的测定值缺乏组间统计学差异,但排斥组CD3+CD4+细胞/CD3+CD8+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监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用CD3+CD4+细胞/CD3+CD8+细胞比值评估机体免疫抑制的水平,可能是预测排斥反应更为敏感的指标,并且能为寻求理想的免疫抑制状态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高压症的最终选择——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终末期肝病的必然结果.约半教以上的肝病患者甚至在肝功能尚处于代偿期时PHT已经存在,而且伴随着肝硬化的进展,PHT的风险度迅速增加,甚至超过原发疾病而成为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应用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TK)液低温保存和体外持续肝脏灌注(ECLP)系统常温保存无心跳供肝的效果.方法 按保存方法不同将供肝随机分为A组和B组:供肝切取后,A组用HTK液在低温下保存10 h;B组用ECLP系统在常温下用稀释的自体血液持续灌注10 h.两组供肝再经过60 min冷缺血期后,连接ECLP系统用稀释的自体血液再灌注4 h.观察再灌注后1、2、3、4 h四个时间点的胆汁分泌量,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压力,肝脏耗氧率的变化,灌注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葡萄糖水平以及灌注后供肝的常规病理和超微病理变化.结果 B组再灌注后1、2、3、4 h时间点的胆汁分泌量,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压力,灌注液中ALT、LDH和葡萄糖水平,以及2、3、4 h时间点的耗氧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供肝的病理损害程度较A组轻.结论 供肝切取后10 h内,利用ECLP系统持续灌注常温保存比用HTK液单纯低温保存在维持无心跳供肝的功能和生理活性方面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DV-TK基因局部应用防止裸鼠肝癌根治性切除后转移复发的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肝癌模型后,行根治性切除,同时各组(对照组10只、肝断面注射基因组11只、腹膜后注射基因组11只)分别注射ADV-TK基因50μl,24h后腹腔注射更昔洛韦50μg/10g体重.治疗组各取1只注射含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的裸鼠,24h后处死裸鼠,观察基因转染情况.6周后,处死其余裸鼠,分别检查肝内及腹腔内其他脏器、肺等转移、复发情况,测量复发肿瘤的体积.结果 (1)各器官均可见该基因转染.(2)肝内复发情况:复发肿瘤数目、体积及涉及肝叶数对照组为(8.7±6.5)、(2933±597)mm3、(4.3±2.2),肝断面注射基因组为(0±0)、(0±0)mm3、(0±0),腹膜后注射基因组为(2.2±1.3)、(265±109)mm3、(2.1±1.3),基因注射组各指标明显降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5,P<0.01,x2=5.32,P<0.01).(3)肿瘤的肺及远处转移情况:肺转移率、涉及器官数和AFP值对照组为(10/10)、(7.2±5.3)、(1322±702),肝断面注射基因组为(2/10)、(3.2±1.5)、(322±102),腹膜后注射基因组为(1/10)、(1.8±1.2)、(268±133),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P<0.01,x2=7.15,P<0.01).结论 ADV-TK基因局部注射可以转染裸鼠各内脏器官并可以抑制肝癌根治性切除后的转移、复发.  相似文献   
6.
脾囊肿临床少见,近年来随着B超体检的广泛应用,其发现率逐渐升高.脾囊肿的治疗方式多样.综合近年来文献,脾囊肿的手术治疗多倾向于微创、尽可能保留脾脏组织、保留脾脏功能.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北京朝阳医院行6例开腹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非寄生虫性囊肿均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与大鼠供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系及观察己酮可可碱(PTX)预处理的防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受体组与供体组。两两随机配对后再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即预处理组,E组)。E组供体大鼠预处理,开腹前1h腹腔注射PTX50mg/kg,对照组供体不进行预处理。供肝均保存6h后行原位肝移植。结果 (1)门静脉复流后30min及3h时血清中TNF水平E组显著低于C组(P<0.05);(2)30min及3h谷胱甘肽-S转换酶(GST-S)水平E组显著低于C组(P<0.05)。(3)30min及3h血清中ALT,AST水平E组显著低于C组(P<0.050。结论 TNF居大鼠供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己酮可可碱预处理可以减轻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不留置T型管,以降低与T管相关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的肝移植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在此期间内符合指征未留置T管的患者102例,观察本组患者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9%(5/102),其中3例为肝内胆管多发性狭窄,均行再次肝移植;2例为肝总管非吻合口狭窄,经ERCP行球囊扩张并放置胆道内支撑管3个月后治愈.结论 对符合指征的肝移植患者术中不留置T管是安全的,可避免T管相关并发症,降低胆道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预防缺血性胆道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缺血胆管组织血管再生的促进作用机制,观察对胆道缺血性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30只清洁级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3组:①缺血胆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A组),②缺血胆管PBS注射组(B组),③对照组(C组),每组10只.3组均于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处向下解剖一段长约0.5 cm完全游离的胆总管.A组和B组用2枚显微血管夹钳夹游离胆总管的两端,90 min后取出血管夹(C组不钳夹胆管).3组均游离大网膜一束约0.3 cm×0.3 cm×0.5 cm,将其环绕并固定于游离的胆总管.A组将BrdU示踪剂标记的同种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均匀注射于环绕的大网膜上,B组和C组仅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术后21d再开腹行胆道造影.取包绕胆管的大网膜和胆管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兔抗BrdU单克隆抗体(NeoMarkers,USA)和标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山羊抗兔IgG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SABC法),观察缺血胆管局部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布与分化.分别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抗体和VEGF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术后第21天,A组狭窄率为40%,明显低于B组(100%),C组无胆管狭窄发生;A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集中分布于缺血胆管周围,其中一些已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 移植到缺血胆管局部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缺血微环境的诱导下,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改善缺血胆管血供,明显降低胆管狭窄和梗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