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脑组织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PIO)对胰岛素抵抗(IR)模型大鼠皮质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Wistar大鼠46只,随机选20只分为对照组和PIO组,每组10只;另26只通过果糖喂养建立IR大鼠模型后,分为IR组和IR+PIO组,每组13只,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皮质Tau蛋白磷酸化、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KB)、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及GSK-3β位点中Ser9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组大鼠皮质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磷酸化PI3K、磷酸化PKB和磷酸化GSK-3β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而PIO能显著抑制Tau蛋白磷酸化水平,上调磷酸化PI3K、磷酸化PKB和磷酸化GSK-3β的水平(P<0.05,P<0.01);各组GSK-3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通过抑制PI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路激活,促进GSK-3β活性上调,可能是引起大鼠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重要原因;PIO可能通过降低GSK-3β活性进而抑制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2.
罗鼎真 《山东医药》2009,49(31):112-113
药物是PD治疗的首选和主要治疗手段,但传统的PD药物治疗只能改善部分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长期应用会出现疗效减退,且药物的副作用较多。近年来,在PD的外科手术、基因治疗和细胞移植治疗等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为工具药处理MN9D细胞,建立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PD)的细胞模型,观察褐藻多糖硫酸酯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25、50、100、200μmol/L)的MPP+处理MN9D细胞36h,50μmol/L MPP+处理MN9D细胞,时间分别为12、2436、48h,建立细胞损伤模型。用0.01、0.1、1g/L褐藻多糖硫酸酯预孵育MN9D细胞1h后,加入50μmol/L MPP+共同作用36h以探讨褐藻多糖硫酸酯的保护作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生化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并采用二氯荧光素乙二酯(DCF-DA)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水平。结果随着MPP+浓度增加或作用时间延长,MN9D细胞MTT值逐渐降低。50μmol/L MPP+处理细胞36h,MTT值明显下降,LDH释放量增加。而0.1、1g/L的褐藻多糖硫酸酯预孵育1h,可明显减轻MN9D细胞的损伤,提高MTT值并降低LDH释放量,细胞形态学改变与生化实验结果一致。50μmol/L MPP+作用12h,可使MN9D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而0.1、1g/L的褐藻多糖硫酸酯预处理1h,可以拮抗MPP+引起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增高。结论褐藻多糖硫酸酯可以有效拮抗MPP+对MN9D细胞的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褐藻多糖硫酸酯具有抗氧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抗氧化、保护线粒体功能可能是帕金森病(PD)治疗和神经保护的重点。本文对近几年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与PD研究进展做一综述。PD于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首次报道,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系统选择性、进行性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中老年期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区(SN)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6-羟基多巴胺(6-OHDA)为工具药,建立帕金森病(PD)的细胞模型,观察褐藻多糖硫酸酯(Fuc)对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12.5、25、50、100、200 μmol/L)的6-0HDA处理MN9D细胞24 h,挑选出合适浓度50 μmol/L.再以50μmol/L 6-OHDA处理MN9D细胞不同时间(6、12、24及48 h),建立细胞损伤模型,挑选出合适时间24h.用0.01、0.1、1.0mg/mL Fuc预孵育MN9D细胞1 h后加入50μmol/L 6-OHDA共同作用24h,以探讨Fuc的保护作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生化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二氯荧光索乙二酯(DCF-DA)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随着6-OHDA浓度增加或作用时间延长,MN9D细胞MTT值逐渐降低.50 μmol/L6-OHDA处理细胞24 h,MTT值明显下降,LDH释放量增加.而0.1、1.0mg/mL的Fuc预孵育1 h可明显减轻MN9D细胞的损伤,提高MTT值并降低LDH释放量,细胞形态学改变与生化实验结果一致.50 μmol/L6-OHDA作用8h可明显升高MN9D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水平,而1.0mg/mL的Fuc预处理1 h可以拮抗6-OHDA引起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增高.结论 Fuc可以有效的拮抗6-OHDA对MN9D细胞的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褐藻多糖硫酸酯的抗炎与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艳秋  罗鼎真  王晓民 《药学学报》2008,43(12):1186-1189
褐藻多糖硫酸酯是一种天然来源的海藻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是抗炎和抗氧化应激活性近年来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褐藻多糖硫酸酯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选择素结合而参与炎症的病理过程,也可作为清道夫受体的配体发挥抗炎症作用,它亦参与调节多种炎症相关因子的生成。褐藻多糖硫酸酯还可以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的生成并促进其清除,从而表现出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derived 2-related factor 2,Nrf2)激活剂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P)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products,AGEs)诱导大鼠海马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Control组)、SFP对照组、AGEs组和SFP组,给予AGEs组及SFP组大鼠双侧海马立体定向注射AGEs 5 μL,造成AGEs组大鼠海马损伤,Control组及SFP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造模前1周给予SFP组和SFP对照组大鼠5 mg· kg-1·d-1 SFP腹腔注射,连续4周,AGEs组及Control组则同时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3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逃避潜伏期及穿越平台次数; 生化试剂盒检测大鼠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 ELISA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AGEs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 海马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升高。SFP组较AGEs组逃避潜伏期显著降低、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 海马组织抗氧化系统水平升高; 炎症因子表达减少。结论 SFP作为Nrf2激动剂,能改善AGEs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 BSA)对原代培养的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形态、生存率、凋亡率、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在体外水平研究AGEs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神经元缺失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观察细胞生长变化,进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鉴定;用300μg/mLAGE BSA以及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中和抗体阻断处理原代培养的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作用不同时间后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MTT法检测神经元的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的凋亡率;经比色法检测ChAT和AchE的活性变化。结果 AGE-BSA干预胆碱能神经元72h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损伤性变化,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凋亡率增高,ChAT活性明显下降,AchE活性明显升高;RAGE中和抗体阻断组72h较之AGE-BSA组,细胞形态损伤变化较轻,生存率偏高,凋亡率较低,ChAT活性较高,AchE活性偏低,但比空白对照组生存率降低,凋亡率增高,ChAT活性明显下降,AchE活性明显升高。结论 糖基化终末产物作用72h可以引起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并造成ChAT活性下降和AchE活性明显升高,部分阻断其与特异性受体RAGE的结合可以减弱其损伤作用,提示糖基化终末产物通过其受体参与了对胆碱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褐藻多糖硫酸酯(FS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FSP高、低剂量组各10只,后三组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1.5h后再灌注24h。再灌注后0和12h,FSP高、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剂量为50、25mg/kg的FSP,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再灌注后24h,各组均行神经行为评分,采用红四氮唑染色法计算相对脑梗死体积,采用生物化学法测量患侧脑组织NO水平。结果再灌注24h后假手术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NO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且FSP高、低剂量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FS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性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为下调脑组织NO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