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9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佟乐  孙巍  杨亚莉  王佑春  杨振 《中国药事》2022,36(10):1190-1197
目的:了解WHO最新发布的《预防传染病mRNA疫苗质量、安全及有效性评价法规考虑》中关于mRNA疫苗非临床评价的主要内容,为我国评价此类产品非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分析mRNA疫苗的主要特点,对照《预防传染病mRNA疫苗质量、安全及有效性评价法规考虑》,梳理mRNA疫苗非临床研究特别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设计、实施和分析的关键要点。结果结论:mRNA技术已成为疫苗研发的前沿技术,作为新型生物制品,mRNA疫苗具有诸多不同于传统生物制品的特点。WHO认为非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分析应充分考虑mRNA产品的技术特点,相关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应着重解决免疫应答的持久性或持久性免疫细胞表型、Ⅰ型干扰素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mRNA和LNPs的生物分布和持久性、全身和局部的毒性和炎症反应、非自然修饰核苷的潜在毒性、脂质纳米颗粒中新型脂质的毒性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背景下针对优先病原体的mRNA疫苗非临床加速评价的考虑要点,对我国非临床评价此类产品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伴随诊断试剂的历史、发展以及各国的监管政策,为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从美国伴随诊断试剂的发展、监管政策的发展、相关指导原则、监管面临的挑战以及各国的监管现状等五个方面,浅析伴随诊断试剂的监管情况。结果与结论:伴随诊断试剂能精准地评估不同患者对个体化药物的治疗受益程度以及潜在副作用与风险,对于保证个体化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此外还能够加快新的个体化药物研发流程、缩短临床试验时间以及降低研发成本。因此,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与体外诊断试剂公司积极推进"个体化药物-伴随诊断试剂"联合研发,各国监管部门也积极响应行业和市场的需求。根据伴随诊断试剂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监管政策,有助于伴随诊断试剂的发展及精准医学的普及。  相似文献   
3.
Back 等[1]1968年报道骨髓移植治疗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症以来,细胞制品作为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一直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由于干细胞具备自身更新和分化的能力,其衍变而来的临床用生物制品可能具有与其本身不同的生物学特征,故干细胞制品是一种不同于基础细胞的生物制品。目前,对此类干细胞制品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但对不同类别的干细胞制品的研究探索程度不同,例如,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s,MSCs)/基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已有大量临床前研究和临床使用的报道[2-4],而人胚胎干细胞(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 hESCs )或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ent stem cells,iPSCs)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临床前资料,尚未进入临床使用。虽然许多临床观察结果令人鼓舞,而且新的治疗领域不断扩展,但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本文结合近年来干细胞的临床前研究,对干细胞制品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风险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DNA疫苗构象对体内和体外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cDNA3.1-EGFP)和萤火虫荧光素酶表达质粒(pDRVISV1.0-Fluc),对其存在的3种拓扑形式(包括超螺旋、线性、闭环切刻等)和反复冻融状态对表达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前者用脂质体介导转染293FT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的表达情况;后者通过接种BALB/c小鼠,用活体成像技术监测荧光素酶的表达情况。结果:对pcDNA3.1-EGFP质粒,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染293FT细胞48 h后显示,4种处理组的质粒表达EGFP的效率和荧光强度有所差异,依次为新鲜制备质粒(89.76%,2682.68)>反复冻融处理质粒(76.35%,2313.48)>闭环切刻质粒(68.45%,1245.95)>线性质粒(38.28%,929.5)。对pDRVISV1.0-Fluc质粒,采用小鼠活体成像技术持续观察接种后28 d的体内荧光素酶的荧光信号强度情况,结果显示:接种后0.2 d观察到荧光,之后强度持续开始增强,至第5 d达到平台期,维持至18 d。质粒各处理组的荧光强度组间有显著差异,依次为新鲜制备质粒(108.6)>反复冻融处理质粒(108.4)>线性质粒(108.3)>切刻质粒(108.0)。2种质粒不同构象的体内体外表达中,均是新鲜制备质粒的表达量最高,因其中超螺旋为其主要构象。结论:质粒中超螺旋比例高时其转染效率及表达量最高,提高超螺旋比例是DNA疫苗质量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有关药品分析方法转移的相关指导原则和技术文件目前国内尚属鲜见,很多药品监管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人员,甚至药品检验人员对方法转移的概念理解不清,方法转移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不明,给分析检测及管理工作带来不便。本文在系统调研国际上有关分析方法转移标准规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药品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需要,梳理药品检验相关方法转移的概念,介绍日常药品检验工作中的方法转移内容和步骤,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免疫学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6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及13例正常人群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戊型肝炎患者与正常人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组的CD3+细胞总数、CD4+和CD8+细胞绝对数均高于重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P均〈0.05)。结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存在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这可能与急性戊型肝炎肝细胞损伤和清除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4种国产和3种进口第4代HIV诊断试剂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利用HIV抗体阴性样品库和核酸阳性样品库、BBI阳转血清盘样品等,对4种国产和3种进口第4代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HIV-1早期感染的能力进行分析.结果 7种第4代试剂的敏感性均为100% (95% CI:99.86%~100%),且1份HIV-1感染窗口期样品均检测为阳性,其中1种进口试剂“8+”值较大(1.0892),其余6种试剂的“δ+”值均比较小(0.0836 ~0.3003).对阴性样品,7种试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假阳性(特异性为97.80% ~ 99.60%,“δ-”值为-1.3803 -0.4778).对BBI阳转血清盘样品,国产试剂的阳转血清相对敏感性系数为-0.500~0,2种进口试剂则为-0.600和-0.700.结论 7种试剂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第4代HIV试剂用于血液筛查可发现HIV感染窗口期样本,对减少HIV传播的风险有一定的意义.但进口第4代试剂检测HIV-1早期感染的能力强于国产第4代试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HIV-1膜蛋白(Env)特定中和表位的改造对功能性假病毒形成及中和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环形诱变及Dpn I筛选的方法对Env进行定点突变,将2G12和2F5两个中和表位整合入不含该表位的BC亚型的Env上,比较改造对假病毒的形成情况及对2G12和2F5单抗的中和活性的影响.结果 对5株假病毒(BC02、BE03、BC04、BC05和BC12)的Env特定中和表位进行改造,其中BC04和BCl2的2G12表位改造后,不能形成假病毒,BC02、BC03和BC05增加2G12和2F5两个表位后,仍能够形成假病毒,且假病毒滴度较改造前无明显变化,改造后的BC03假病毒较改造前对单抗2G12和2175的中和活性均有所提高,而改造后的BE02和BC05假病毒较改造前对单抗2F5的中和活性增强,而对单抗2G12的中和活性无变化.结论 2G12中和表位部分位点的改造影响假病毒的形成,中和表位的增加能够提高单抗2G12的中和活性,为免疫原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戊型肝炎病毒Ⅳ型全基因序列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戊型肝炎病毒(HEV)Ⅳ型的全基因序列以比较与其他基因的差异。方法 设计PCR引物对全基因进行分自然扩增,并两个末端采用末端快速扩增方法(RACE)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及测序。结果 HEV-T1全序与Ⅰ型、Ⅱ型和Ⅲ型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4.8-75.5)%、74.5%和(75.3-76.3)%。ORF1与已报道的Ⅰ型、Ⅱ型和Ⅲ型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5.0-86.7)%、85.0%和(88.5-88.7)%;ORF2与已报道的Ⅰ型、Ⅱ型和Ⅲ型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6-92.4)%、90.1%和(91.9-93.0)%。ORF3与已报道的Ⅰ型、Ⅱ和Ⅲ型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5.9-77.8)%、75.0%和(79.6-83.3)%。结论 这一研究为今后发展戊型料诊断试剂及戊型肝炎疫苗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