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绳带捆绑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绳带捆绑技术。比较两组的偏瘫程度、Ashworth肌力分级、生活质量及下肢运功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偏瘫评分、Ashworth肌力分级、ADL及FM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偏瘫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DL、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绳带捆绑技术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有助于促进患侧运动功能改善、肌力恢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治疗和预后。结果本组病例以15岁以下患者居多,占64.3%;病灶多位于一侧基底节区,占52.9%;预后良好16例,中残7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是多种病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及时诊断并采取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症,具有死亡率较高的特定.该研究探讨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中的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该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共150例为研究对象,在入院时,以及入院后1、3、5和7d时抽取外周血并检测IL-2、IL-10、TNF-α和CRP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笔者发现CRP水平和TNF-α水平都和损伤程度相关.此外,CRP水平和TNF-α水平也都可以预示疾病的转归.结论 CRP水平和TNF-α水平和颅脑损伤的病情与进展相关,可以作为判断预后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28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体会,探讨院前急救要点,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对28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意识、瞳孔、主要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建立绿色通道及时手术治疗.结果:恢复良好97例,中残49例,重残41例(14.8%),植物状态17例,死亡76例.结论:正确、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以降低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加强院前急救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缩醛磷脂酰乙醇胺(P-Et)对羟自由基所致大鼠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蔗糖梯度离心法分离脑线粒体,利用Fe2++维生素C系统产生羟自由基诱导大鼠脑线粒体损伤,并采用不同浓度P-Et处理.测定线粒体肿胀度、膜流动性、膜磷脂含量、呼吸功能、线粒体呼吸酶等.结果 羟自由基可造成线粒体肿胀、膜磷脂水平及膜流动性下降、能量代谢抑制等,终浓度为0.03、0.06、0.12、0.24、0.48 mmol/L的P-Et处理后上述损伤显著减轻.结论 P-Et对羟自由基所致大鼠脑线粒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与减少自由基对线粒体膜的损伤、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HBGH)的疗效和预后,并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78例HBGH患者采取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显微手术组),并与同期81例行传统大骨瓣开颅患者(大骨瓣开颅手术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术后再次出血率、脑水肿程度方面差异显著(P<0.05),显微手术组术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大骨瓣开颅手术组(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HBGH具有创伤轻,手术显露满意,血肿清除彻底,止血可靠,脑水肿轻,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致残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的疗效及对患者个体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3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神经节苷脂和纳洛酮。结果应用不同方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同对照组相比,MDA明显降低(p<0.05);GPx、AOA显著升高(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可使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降低,抗氧化水平回升,通过缓解氧化应激损伤,控制病情,获得良好疗效。其可成为药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新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研究长期慢性轻度脑外伤对大鼠脑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大鼠连续1、5、10、15、20、25、30d轻度闭合性颅脑撞击后分离脑线粒体,测定线粒体肿胀度、膜流动性、膜磷脂含量、呼吸功能、线粒体呼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Ca2 等指标以显示线粒体功能、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第15、20、25、30d大鼠脑线粒体明显肿胀,膜磷脂降解,膜流动性下降,呼吸功能衰减,呼吸酶、SOD活性降低,Ca2 、MDA含量升高。由此认为,经常性头部撞击可造成大鼠脑线粒体功能受损,其机制可能与脑线粒体膜损伤后继发的自由基生成增加、脑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9.
腰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对于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作用及适应证。方法将120例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病例分为两组:A组60例,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并椎管内注射抗生素治疗,其中A1组30例,A2组30例;B组60例,每天行2次腰椎穿刺术并椎管内注射抗生素,但不持续引留,其中B1组30例,B2组30例;A1、B1组脑脊液白细胞数为500×106~10000×106/L,A2、B2组脑脊液白细胞数为20×106~500×106/L。结果在感染控制平均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感染控制病例数方面,A1与B1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2与B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术后脑脊液白细胞数在500×106/L以上的颅内感染,腰大池持续引流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但对脑脊液白细胞数在500×106/L以下的颅内感染,每天仅需行2次腰椎穿刺术并椎管内注射抗生素即可,无需采用腰大池持续引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后并发非原发胃肠疾病性 (非腹源性 )肠梗阻相关因素 ,以预防、及时诊疗肠梗阻。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年以来 10 0例颅脑损伤后并发非腹源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 ,按性别、年龄、昏迷史、颅脑损伤分型、分期、分类、手术治疗、使用利尿药和精神药情况、住院时间、肠梗阻类型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结果 :颅脑损伤后并发非腹源性肠梗阻有显著差异性因素有 :年龄 >6 0岁 ,昏迷 >10天 ,使用利尿药 >7天 ,住院治疗 >1月 ,重型颅脑损伤 ,中线部位脑损伤和颅内血肿并脑挫裂伤。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以动力性肠梗阻多见 ,过渡期以机械性肠梗阻多见。结论 :对颅脑损伤后 ,尤其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后 ,并发非腹源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引起高度的重视 ,避免医源性因素 ,预防肠梗阻发生 ,减少继发性脑和其它脏器的损伤 ,提高颅脑损伤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