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脑梗死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脑梗死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4例,按患肢肌力高低分为两组,肌力较低组(0~Ⅱ级)23例,肌力较高组(Ⅲ~Ⅳ级)11例.所有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经溶栓导管持续泵人尿激酶10~14天,同时行抗凝治疗.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颅脑CT.结果 溶栓疗效显著者30例,其中治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显效率88.2%,总有效率为100%,肌力较高组血管完全再通率高.所有病例均无肺动脉栓塞症及严重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2例复发,均为肌力较低患者.结论 对脑梗死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安全,效果良好.患肢肌力较低者易复发,需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手术时机、麻醉和术式.方法肿胀麻醉液的配方基本同Klein氏液.手术时机选择生后2、3天.术式选择Millard法,即旋转推进法,同时进行口轮匝肌重建.结果解决了新生儿唇裂整复术因上唇嫩小,结构特征难以准确对合及口轮匝肌重建等问题.经过1、2年随访,手术效果理想.结论新生儿可以在肿胀麻醉下即时进行唇裂修复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1998年以来,我们应用背阔肌岛状皮瓣修复前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缺损4例,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4例中,男2例,女2例;年龄50~70岁.均为胸前壁缺损切除以背阔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全部成活.全身麻醉后,患者侧卧位,根据肿瘤情况设计出切除的面积大小,肿瘤切除后测量创面的长度和宽度.根据软组织缺损范围设计肌皮瓣,先切开腋后皱褶皮肤深筋膜,显露背阔肌的前缘,沿前缘向深面作钝性分离,寻找、分离胸背动静脉并分离出旋肩胛动静脉.结扎胸背动静脉的交通支,血管神经束游离后加以保护,再切开皮瓣外侧皮肤及深筋膜,在深面作钝性分离至所需长度和宽度,注意结扎肋间血管的穿支.依次切开皮瓣内侧缘和下缘皮肤、筋膜和肌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含量变化.方法 随机将收治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发病后1、3、7、14 d进行NO、ET的测定,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采用Fugl Meyer评价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thel指数评分.结果 在治疗后第3、7、14天亚低温组NO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为P<0.01),在治疗后第7天亚低温组ET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第3、14天亚低温组ET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thel指数和Fugl Meye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亚低温组NIHSS评分比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亚低温组Bathel指数和Fugl 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杨健军 《药物与人》2014,(9):190-190
目的:对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小切口金髋关节置换术和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方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出血量等方面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较好。结论: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很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浓度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脑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 随机将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发病后1、3、7、14 d进行NSE、S-100蛋白含量的测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 d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4、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发病后3、7、14 d血清NSE含量明显降低(P<0.01),治疗7、14 d S-100蛋白含量降低(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对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浓度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脑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随机将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发病后1、3、7、14 d进行NSE、S-100蛋白含量的测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 d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4、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发病后3、7、14 d血清NSE含量明显降低(P<0.01),治疗7、14 d S-100蛋白含量降低(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对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检测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及100例健康老年对照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及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活性,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浆vWF:Ag、GMP-140、FIB含量、PAI-1活性均明显升高,而AT、PS、PC、t-PA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失衡,这与其病情进展及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受特大洪水围困的庄台室内外鼠密度都远高于非水灾地区,受灾地区室内鼠类数量的增加主要是褐家鼠的迁入,室外黑线姬鼠种群组成主要是亚成体和成体1组:7~8月曹集区流行性出血热出现流行高峰,主要是洪水酿成鼠类迁移所致,开展有效灭鼠,可控制本病流行。灾区灭鼠应选用抗凝血灭鼠剂,急性灭鼠剂不宜采用;在高密度情况下采用饱和投饵法灭鼠效果较好:在洪水消退前开展灭鼠工作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7例,随访12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价预后,根据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92例,预后不良组75例。采用多因素分析影响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调查资料包括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脑卒中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经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脑卒中史、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重度~闭塞、GCS评分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脑卒中史、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和NIHSS评分为影响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以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