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对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报告。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艾滋病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不受重视的细菌中不断发现新的致病菌如军团菌、弯曲菌、螺秆菌、双脊菌等,新发现的致病病毒更是层出不穷,目前已发展有20个科病毒与人类疾病有关,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就是其中之一。原认为不致病寄居于人体内的菌属已分化出许多致病菌,如大肠秆菌中不少菌种皆可引起肠炎而导致腹泻。许多机会性致病菌由于机体免疫  相似文献   
3.
1 影响检测的因素 1.1解剖生理学特点 呼吸道是人体中开放性器官,内外基本上相通,主要靠粘膜上纤毛运动阻挡异物渗入,因此各种微生物均有可能长驱直入引起各种感染,包括相当多见的混合感染,有的却是同时或相继感染,有的仅是伴随存在,这对病原诊断带来很大困扰.  相似文献   
4.
狂犬病疫苗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礼  朱关福 《医药导报》1994,13(5):201-202
近10年来,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狂犬病疫苗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①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野生动物狂犬病毒口服疫苗(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痘病毒、腺病毒或杆状病毒等)获得成功;②狂犬病毒无毒变异株口服疫苗筛选成功具有应用前景;③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制备优质狂犬病毒疫苗。1 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 采用DNA重组技术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G)或核蛋白(N)发展新一代狂犬病疫苗,是一条良好途径。学者们先后采用大肠杆菌、酵母和哺乳类动物细胞作为狂犬病毒G蛋白的表达系统,考虑到免疫  相似文献   
5.
登革热的病原诊断,长期以来,主要靠乳鼠接种及补体结合试验,操作繁琐,敏感性也不高,近年来虽有试用敏感性较高的白纹伊蚊传代细胞,但由于常规细胞培养操作亦繁琐,且这株细胞在原用培养条件,出现细胞病变不稳定,不易推广使用。我们摸索了登革病毒的微量细胞培养,试图建立起敏感易行的方法,以供登革热病原诊断应用。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通过传代可在小鼠乳鼠引起明显的症状。本文以免疫荧光作为判断指标,报告了感染小鼠体内EHF病毒抗原分布、血清抗体产生水平、病毒在体内繁殖动态等结果,并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原理进行了探讨。材料和方法一、病毒、动物、感染方法参见前文报告。二、检查标本的取材及处理方法感染动物发病后,眼球放血致死,血清4℃保存备作抗体测定。横切鼠脑取视丘、海马、小脑、延脑等部位标本。内脏取肾、肺、心、肝、脾、肠以及胸腺、颌下腺等组织。皆切成大小约5×5×2mm的组织块,在95%乙醇  相似文献   
7.
登革热是东南亚地区由虫媒病毒引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登革病毒1—4型中,以4型病毒引起的病情最严重,出血型病例多,病死率高。我国在1978—1980年间,曾连续发生了登革热的暴发流行。在病原诊断中,用白纹伊蚊C6/36细胞大大提高了病毒分离率,但在鉴定分型中,因交叉反应明显造成困难。由于登革病毒具有型间和组间的共同抗原,故用一般的动物免疫血清或免疫腹水进行鉴定分型时,交叉反应难以克服。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能够制备出对病毒单一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交叉问题。国外已有登革3型和2型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报导。为了平时和战时提供登革病毒型特异的诊断制剂,解决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由于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的自然宿主——黑线姬鼠存在特异性抗原,并从其肺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因而促进了本病的病原学研究;由于黑线姬鼠存在带毒感染,人工感染后又不显示任何发病征象,因此要用作动物模型很不方便;为此,本实验室用EHF病毒H8205株感染乳小鼠,建立起急性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动物模型,现将所得结果予以报道。材料与方法病毒:EHF病毒的H8205株,在VeroE-6细胞传10代的细胞培养液用作毒种。动物:本院动物场饲养的上海种小鼠,分别用1日龄乳鼠、18—21天断奶鼠及70天龄成鼠。  相似文献   
9.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以下简称出血热,HFRS),虽可用免疫荧光技术作病毒病原特异性诊断,但不够简便、敏感。于1983年我们用微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酶联,ELISA),间接法检测出血热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65例),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不仅简便,还可提高诊断效果。但检测IgG抗体增长,多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要解决临床诊断,则不够及时,需要建立在症状出现后短时间内,能从血清中检出IgM抗体的方法。为此,我们采用微量酶联免疫抗IgM固相法,检测101例出血热病人急性期血清  相似文献   
10.
腺病毒肺炎在我国很多地区有散发流行,常是冬春季儿童,特别是婴儿,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早在60年代初,我国已有病原诊断报告。由于病毒诊断的严格复杂要求,而本病又多见于幼儿,且多重症,不易采集多量标本,这更增加检验的困难性,因之必需改革操作方法,才能普遍地开展病原检查。为此,我们试用微量法进行病毒分离,分型及抗体检查,所得结果初步说明可供临床诊断应用,现予简要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