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7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7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化疗MTT药敏试验方法学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TT比色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简便,快速的肿瘤化疗药敏试验,该法以其特有的优点,受到国内外医药同行的重视。本文从瘤细胞的制备与培养,敏感性的检测与分析等方面,概述了各家的研究近况及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替诺福韦(TDF)与ETV联合阿德福韦(ADV)治疗拉米夫定(LMD)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并对主要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拉米夫定耐药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ETV联合ADV组51例,ETV联合TDF组5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清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QR)、Child-Pugh评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数、乙肝病毒(HBV)的DNA水平、HBV的ADV耐药突变数、rtA181V/T变异、rtA181V/T+rtN236T变异、HBV的ETV耐药突变数、rtS202G变异、rtT184I/L/S变异、rtM250V/L变异及HBV的LAM、ADV及ETV耐药突变数、3~12个月患者HBV的DNA减少量及病毒学反应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TV联合TDF组患者9个月HBV的DNA减少量(3.14±1.58)log10IU/mL高于ETV联合ADV组(2.31±1.84)log10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患者12个月HBV的DNA减少量(3.28±1.62)log10IU/mL高于ETV联合ADV组(2.85±1.73)log10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患者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病毒学反应正常数均高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患者HBV的ADV耐药突变及rtA181V/T变异均低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TV联合TDF患者HBV的ETV耐药突变及rtS202G变异均高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男性12个月HBV的DNA减少量高于女性(P0.05);男性患者6个月及9个月病毒学反应高于女性(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HBV的DNA水平(OR=0.26,95%CI:0.03~0.64,P=0.015)是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ETV联合TDF治疗(OR=98.54,95%CI:75.77~323.55,P=0.001)是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方面,TDF较ADV具有更强的抑制病毒活性。在对LAM和ADV应答下降的HBV感染者,TDF可能是高度有效的替代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安定-氯胺酮对烧伤小鼠早期肝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初步探讨安定-氯胺酮在严重烧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方法20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烧伤组、麻醉对照组、预处理组、后处理组。采用安定一氯胺酮亚麻醉,背部15%-20%Ⅲ度烧伤。测定4h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并观察72h内小鼠的死亡情况。结果单纯烧伤组血清ALT、AS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预处理组、后处理组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但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后处理组显著高于预处理组。单纯烧伤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预处理组小鼠死亡率显著降低。后处理组死亡小鼠也明显减少,与预处理组相差不显著。结论严重烧伤后早期肝功能明显受损,死亡率增加;严重烧伤前后使用亚麻醉剂量安定一氯胺酮明显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1989年5—10月,我们对本县农村人群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共调查4个点2048人,查见人体肠道寄生虫13种,各种寄生虫感染率为:蛔虫57.5%,钩虫13.8%,(以美洲钩虫为主,占97.2%,十二指肠钩虫少见)。鞭虫19.5%,蛲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危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提高围手术期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2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230例高危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胆囊结石并存心血管疾病187例,慢支气管炎肺气肿37例,肺部感染28例,糖尿病77例,两种及以上内科疾病70例。全组3例患者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高危胆囊结石的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并存病,严格术前的准备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减少住院时间和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硫酸吗啡栓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硫酸吗啡栓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间中重度癌痛患者132例纳入研究.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组中男35例,女31例,平均年龄(52.8±11.9)岁,对照组中男4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2±10.9)岁.治疗组患者经肛门给予硫酸吗啡栓(20 mg)1枚和口服安慰剂1片,对照组患者口服硫酸吗啡片(20 mg)1片和经肛门给予安慰剂栓1枚.待患者再出现中度疼痛时,再第2次给药.每日用药剂量不超过100 mg,共给药7 d.评价硫酸吗啡栓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用目测划线分级法测定的疼痛强度分别为7.1±1.3和6.8±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用药后15、30 min及1.0、1.5、2.0、3.0、4.0、6.0 h的疼痛强度均较用药前下降.用药前疼痛强度和用药后各时间点疼痛强度的差值如下:第1次用药后,治疗组分别为0.80±1.33、2.09±1.77、3.27±1.92、4.14±2.05、4.26±2.13、3.70±2.09、3.27±2.11及2.88±2.35,对照组分别为0.74±1.41、1.97±1.93、3.15±2.11、3.82±2.16、3.95±2.13、3.52±2.12、3.00±2.19及2.70±2.23;第2次用药后,治疗组分别为0.92±1.37、5.35±1.53、3.05±1.94、3.38±1.85、3.70±2.02、3.52±2.00、3.05±2.06及2.84±2.22、,对照组分别为0.72±1.03、4.95±1.49、2.77±1.84、3.27±1.98、3.27±1.95、3.05±1.77、2.67±1.68及2.25±1.88.2组用药前后疼痛强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2组间疼痛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第1次用药后2 h镇痛的有效率均为71.21%,疼痛强度分别为2.74与2.86,用药后6 h疼痛强度均为4.12;治疗组与对照组第2~7天用药次数分别为2.54~2.97与2.52~3.03.2组用药后2 h和6 h的有效率、疼痛强度及用药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7.27%.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不良反应分别为呕吐(13.64%与9.09%),恶心(10.61%与10.61%),便秘(6.06%和7.58%),嗜睡(3.03%与6.06%),头晕(3.03%与6.06%),皮肤瘙痒(1.52%与1.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发生复视1.52%,肛门下坠1.52%;对照组发生呼吸抑制1.52%,指尖抽搐1.52%.结论:硫酸吗啡栓对癌痛的镇痛效果与硫酸吗啡片相似,是一种安全有效能良好耐受的治疗中重度癌痛的剂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观察草酸铂(抗肿瘤药)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用膜片钳法分别检测草酸铂细胞外和细胞内给药时,神经元细胞膜七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结果 在给药5、10、15 min,与给药前比较,钠离子电流振幅大、中、小细胞都有明显降低(P<0.05);小细胞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钠离子电流振幅抑制率明显大于同期大、中细胞的抑制率,其对小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大细胞和中细胞(P<0.05).结论 草酸铂对神经元细胞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抑制可能是其神经毒性作用机制;背根神经节小细胞可能与草酸铂神经毒性症状的产生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发展进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在肝硬化患者中所占比例及其发展进程.方法:选取近年来就诊于我院的肝硬化患者,进行抗HCV及乙肝五项的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抗HCV阳性者38例,占22.5%,其中乙型、丙型肝炎合并感染3例,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输血至肝硬化发生最长45年,最短17年,平均26.85年.结论:丙型肝炎慢性率高,转为肝硬化概率高,严重威胁的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医务工作者提高警惕,加强内型肝炎感染的预防与早期诊断,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不一,如何选择对吉非替尼敏感的患者,提高药物的疗效是临床中的难点。本研究探讨了中国人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突变及HER2/HER3蛋白表达与吉非替尼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疗效的关系。方法:2002年5月至2005年2月,符合入组条件的106例患者每日口服250mg吉非替尼一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收集吉非替尼治疗前的肿瘤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后,采用nest PCR技术扩增EGFR基因的18~24外显子,并从正反两个方向进行DNA测序和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肿瘤组织中的HER2/HER3蛋白的表达。结果:106例肿瘤标本中32例(30.2%)发生了突变。HER2高表达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的患者(36.8%vs.17.4%,P=0.044)。HER2/HER3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时间(TTP)及总生存期(OS)无关,但HER2/HER3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期较低表达组略长(9.1个月vs.6.1个月,P=0.725;9.0个月vs.6.1个...  相似文献   
10.
靶向药物的出现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但是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不同,主要是干扰肿瘤的异常信号通道,导致肿瘤生长减慢,转移减少,或肿瘤坏死和空洞形成。因此,靶向药物的疗效评价较为复杂,无论是对于近期的客观疗效,还是临床研究的终点指标,以肿瘤大小为评价基础的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药物的疗效。新的分子功能成像技术因为提供了生物信息,与RECIST标准结合,对靶向药物疗效的评估将会更为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