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的分析方法鉴定葛根芩连汤中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柱Dikma Endeavorsil C18(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A)-乙腈(B),体积流量0.3 mL/min,梯度洗脱。质谱采用ESI源,正负离子模式分别采集一级、二级质谱数据。结果通过对照品指认、软件预测分析,结合文献报道,从葛根芩连汤中鉴定出67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36个、生物碱类12个、三萜类及三萜皂苷类4个及其他15个。结论利用UPLC-LTQ-Orbitrap-MS系统阐明葛根芩连汤中化学成分,并初步归纳其各类主要化学成分的质谱裂解特点,为葛根芩根芩连汤的质量控制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LC-MS/MS法研究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有效成分对黄芩苷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转运的影响。方法建立Caco-2细胞模型,采用细胞摄取实验和细胞转运实验评价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的功能。结果摄取实验中,黄芩苷的摄取量在60 min基本达到饱和[(0.68±0.07)ng/μg],加入MRP2抑制剂MK-571之后,黄芩苷的摄取量显著升高[(1.10±0.02)ng/μg,P<0.01],而P-gp转运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无此效果。配伍葛根素能提高黄芩苷的摄取量(P<0.05),而小檗碱、甘草苷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细胞转运实验的结果表明,加入MRP2转运蛋白抑制剂后能增加黄芩苷从肠腔侧(AP)到基底侧(BL)侧的转运。配伍葛根素、甘草苷后能促进黄芩苷从AP到BL侧的转运,小檗碱无明显影响。结论 MRP2转运蛋白调控Caco-2细胞摄取吸收黄芩苷,推测其可能为MRP2转运蛋白的底物。葛根素可使在Caco-2细胞中黄芩苷被外排的量减少,从而增加黄芩苷的吸收量。  相似文献   
3.
4.
中药化学成分肠道菌群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介绍肠道代谢研究方法及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的代谢作用,为开展中药代谢研究提供参考.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中药成分肠菌代谢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40篇,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显示目前对肠菌代谢研究主要有4个方面,且对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蒽醌类,单萜类等中药成分的肠菌代谢研究最多.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的生物转化以水解为主,不少苷类成分肠菌代谢为苷元后更易吸收发挥药效.肠道药物代谢研究对临床中西药物合用上有指导意义.中药化学成分肠菌代谢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作用机制及作用物质基础,加快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檗胺(BBM)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考察BBM对其细胞活力、一氧化氮(NO)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和诱导型NO合酶(iNOS)炎症基因表达的影响。(2)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BM组(50 mg/kg)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阳性药组(250 mg/kg),每组8只。建立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连续9 d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记录小鼠的体质量、脾脏系数、结肠长度及表观,评估疾病活动指数,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损伤;RT-qPCR检测小鼠结肠中炎症基因TNF-α、IL-1β、IL-6、iNOS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Occludin及JAK2/STAT3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1)BBM对RAW264.7细胞活力没有明显影响(P>0.05),但能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细胞中NO的释放量(P<0.05,P<0.01)及炎症基因TNF-...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糖泰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糖泰片中人参、地黄和黄芪进行定性鉴别,HPLC法测定制剂中人参皂苷Rg1和人参皂苷Re的含量。结果:在薄层色谱中能检出人参、地黄和黄芪;人参皂苷Rg1在21.3~213μg/mL、人参皂苷Re在20.6~206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回归系数r分别为0.9998和0.9996。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可行,专属性强,可用于糖泰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RP-HPLC方法建立六味地黄滴丸和药材的数字化色谱指纹谱以用于该制剂中药材鉴定。方法:以马钱苷和丹皮酚为定性定量因子,采用相对保留值α为判据,建立RP-HPLC数字化指纹谱。InertsilODS-3:色谱柱;流动相是以甲醇-0.2%甲酸水溶液作梯度洗脱,流速是1mL/min;检测波长在240nm。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建立了药材和制剂的数字化色谱-指纹谱HPLC-DFPS,提供了稳定可控的制剂指纹谱图,以及通过与空白样品比较探求了制剂中用以鉴定各药材的特征峰群。结论:结果表明利用数字化色谱指纹谱技术鉴定六味地黄滴丸中的药材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葛根芩连汤及不同配伍组中黄酮类成分的肠外翻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肠外翻模型研究葛根芩连汤及不同配伍组中黄酮类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考察葛根芩连汤中黄酮类成分(葛根素、大豆苷、甘草苷、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的肠吸收机制以及不同肠段、药物浓度等因素对它们吸收的影响,比较各组分在全方和不同配伍组给药时的吸收变化情况.结果: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葛根素、大豆苷、甘草苷、野黄芩苷在各肠段的吸收方式除被动扩散外还存在主动转运.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显示它们为被动扩散.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葛根素、大豆苷、野黄芩苷、汉黄芩苷的最佳吸收部位为空肠;甘草苷、黄芩苷的最佳吸收部位为结肠.比较全方及不同配伍组的Ka,葛根素、大豆苷、甘草苷、黄芩苷在全方中吸收较好;葛根芩连组中野黄芩苷、汉黄芩苷在十二指肠的吸收较好,其他肠段则是全方组中的吸收较好.结论:肠囊对各成分的吸收有选择,不同配伍组间各组分的肠吸收有所变化,但在全方中吸收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大鼠灌服葛根芩连汤后黄芩活性成分在心、肝、胃、肺、脾、肾、小肠中分布特性。方法: 采用LC-MS/MS测定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及汉黄芩素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含量,Shiseido CAPCELL PAK C18色谱柱 (2.0 mm×100 mm,5 μm),流动相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采用ESI正离子检测,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按15 g·kg-1灌胃葛根芩连汤,分别于给药后2,4,6,8,12 h断颈动脉放血处死动物,立即分取心、肝、胃、肺、肾、脾、小肠7个组织处理,测定各组织中活性成分的分布情况。结果: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及汉黄芩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6.150~3 077,3.030~1 515,6.170~3 085,3.140~1 569 μg·L-1,日内精密度RSD 5.4%~11.7%,日间精密度RSD 7.8%~11.9%,准确度RE-6.4%~7.5%,各组织中4种活性成分的提取回收率均>75.5%,基质效应可忽略,大鼠肝脏组织中4种活性成分在放置4℃保存24 h,-20℃冰箱内反复冻融1,3次及-70℃冰箱内保存4周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 活性成分在各组织中浓度差异较大,大鼠灌服葛根芩连汤后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及汉黄芩素主要分布于肝脏、胃及小肠中,其次为肾、心、肺、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GC法同时测定不同种类苍术Atractylodes rhizome中β-桉叶醇、苍术酮、苍术素、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和(4E,6E,12E)-十四癸三烯-8,10-二炔-1,3-二乙酸酯的含有量,根据含有量水平对苍术药材进行聚类分析。方法苍术溶液的分析采用HP-5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μm);起始温度100℃,以10℃/min升温至135℃,再以1℃/min升温至150℃;再以5℃/min升温至200℃,保持6 min;再以50℃/min升温至250℃,保持8 min。FID检测器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体积流量1.4 L/min;尾吹气N_2(99.999%),载气比例Air∶H_2∶N_2=400∶30∶25;进样量1μL;分流比20∶1。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6种成分分别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99.46%~100.95%,RSD 0.09~0.41,所分析的苍术分为3类。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苍术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