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甲醇和水作为流动相,254nm波长处检测,并以丙酸睾丸素作为内标物,对氯烯雌醚进行定量分析和杂质检查。在48~112μg/ml浓度范围内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对标准偏差为1%。本法与现有的其它测定方法相比,更加简便、准确、微量,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2.
国产“万古霉素”主要成分的结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大奎  周玉  陈苏 《药学学报》1986,21(3):208-212
国产“万古霉素”华北制药厂自投产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与国外万古霉素相比,显示的生物效价与色谱行为不完全相同。经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及其水解产物的分析测定,表明国产“万古霉素”分子中不含N-甲基亮氨酸而只含亮氨酸。分子的其余结构部分与万古霉素完全相同。从而证明国产“万古霉素”实际上是N-去甲基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3.
硫酸奈替米星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硫酸奈替米星的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测定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此方法更方便、快速。此法的线性范围为0.062-1mg/ml,线性关系为γ=0.9998,回收率为99.2%。(n=5)  相似文献   
4.
湖北山麦冬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凌大奎  刘林哲 《中草药》1991,22(11):489-490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高效液相半微量制备柱分离出国产异戊巴比妥中的主要杂质,并用紫外、红外、质谱和氢谱等分析技术进行鉴定,杂质为异戊巴比妥的同分异构体:5-乙基-5-(2-甲基丁基)巴比妥酸。  相似文献   
6.
杨青  孙曾培  凌大奎 《药学学报》1989,24(4):285-289
利用异氰酸-α萘酯(NI)作衍生化试剂,在Pirkle型DNBPG柱上拆分了β-阻断(?)丙洛尔等药物。方法简便,分离度好。对其衍生物结构的研究表明:在温和的条件下,异氰酸酯与分析物的仲氨基反应,生成脲;若反应在较强烈的条件下进行,则将发生异构化,最终是异氰酸酯与羟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酸酯。实验还表明,NI试剂与分析物之间的反应是按1:1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谱用于中药材鉴别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本文根据规范化的色谱条件测定了6种常用中药-砂仁、当归、苍术、柴胡、藁本和香附的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GCRI),并从中选择若干代表性成分的GCRI值组成各自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谱(GCRIs)。实验测得的GCRI值重现性好,3个实验室所测保留指数的RSD<1.0%,研究表明,GCRIs对于鉴别中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手段,特别在中药混乱品种的澄清、指导加工炮制和进行质量评价方面均具有可供实用的前景。本文并利用GC-MS和GC-FTIR对各品种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作出了定性鉴别。  相似文献   
8.
麦迪加霉素(Mydecamycin,MDM)系1971年由日本土壤中分离出来的生米加链霉菌经发酵产生的16元环碱性大环内酯抗生素,由A_1、A_2、A_3,A_4,四个成分所组成,其主成分A_1,余A_2、A_3,A_4为小成分。四个成分的大环骨架一致,主要的取代糖(碳霉胺糖和碳霉糖)一致,A_1和A_2在9位甙元上有一发色团为α、β、γ、δ不饱和醇,于232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所不同的是4″位碳霉糖部分,若为丙酰基即是A_1,如为丁酰  相似文献   
9.
湖北贝母化学成分的研究 Ⅴ、湖贝新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new C-nor-D-homosteroid alkaloid of 22,27-imino-17, 23-oxidojervane skeleton was isolated from the bulb of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 C. Hsia by column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C27H41NO3, mp257~259℃, named hupehenisine.On the basis of study of the UV. IR. 1H-NMR and EI-mass spectra of hupehenisine and its diacetyl derivative, the structure of hupehenisine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22,27-imino-17,23-ozido-5α, 6-dihydrojerv-12-en-11-oxo-3β-ol (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