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枝网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assapo reticulata(Esper)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技术,首次对采自海南省万宁海域枝网刺柳珊瑚Echinogorgiasassapo reticulata(Esper)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7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和文献对照分别确定为:linderazulene(1),(4Z,7aE,9E)-3,5,8-trimethylazuleno[6,5-b]furan-2,7-dione(2),menverinF(3),menverinB(4),cholestane-3β,5β,6α-triol(5),cholestero1(6),thymidine(7)。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六放珊瑚来源的真菌Exserohilum sp.中活性天然产物。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型HPLC等分析和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核磁、质谱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以致病真菌、细菌和海洋污损细菌为活性模型对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从Exserohilum sp.中分离鉴定了4个天然产物 (1–4),化合物3对致病真菌Candida albicans和海洋污损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显示中等抑制活性,MIC 分别为16.33 和32.65 μg/mL。结论 从海洋来源的真菌中分离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1–4,化合物3 对致病真菌和海洋污损细菌显示中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Phyllospongia属海绵分布较为广泛,其次级代谢产物结构新颖多样,而且活性显著。从该属海绵中发现的次级代谢产物结构类型包括二倍半萜、呋喃萜、溴二苯醚、甾体、磺酸、核苷等类型化合物。其中,二倍半萜类化合物是该属海绵中最为典型的次级代谢产物,而且大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如细胞毒、抗菌、抗病毒、鱼毒、防附着等,在海绵的化学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对从该属海绵乃至其他海绵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及药物先导化合物具有借鉴意义,文中对Phyllospongia属海绵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一株南海柳珊瑚来源真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CHNSCLM-0019)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HPLC及重结晶等方法对真菌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单晶衍射及核磁共振变温实验并结合文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鉴定了6个苯并二氮杂卓类生物碱 1–6,分别为7-methoxycyclopenin (1), cyclopenin (2), 7-methoxycyclopeptin (3), (3S)-1, 4-benzodiazepine-2, 5-diones (4), 7-methoxydehydrocyclopeptin (5), (+)-cyclopenol (6); 并通过核磁共振变温实验验证了化合物1以互变阻转异构体形式存在。 结论 柳珊瑚来源真菌P. chrysogenum(CHNSCLM-0019)是苯并二氮杂卓类生物碱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老鼠簕属两种药用植物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为其鉴别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两种老鼠簕属药用植物,利用表皮制片和石蜡切片法,分别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下对其叶形态解剖特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种老鼠簕属植物在叶形态解剖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现为叶表皮细胞均为多边形,垂周壁近平直,气孔类型均为直轴式,复表皮,维管束类型为周韧型,具有角质层,蜡质层以及盐腺等;二者的区别从叶组织横切面特征分析,主要为栅栏组织细胞层数不同,老鼠簕为2层,小花老鼠簕为3层;叶表皮特征比较,二者气孔指数和气孔大小有差别;扫描电镜特征差异主要集中在表面蜡质和盐腺方面。结论:本研究为老鼠簕属植物的鉴别、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来源真菌Pestalotiopsis sp.7-6中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现代波谱方法,鉴定脑苷脂类化合物cerebroside A (1)和(4E,8E)-N-D-2′-hydroxypalmitoyl-1-O-β-D –glycopyranosyl -9-methyl-4,8-sphingadienine (2)的化学结构;利用抗菌和抗病毒活性模型对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结果 化合物1对痢疾志贺氏菌 (Shigellad ysenteriae) 显示一定的抗菌活性(MIC = 50 μM);化合物2对单纯疱疹病毒 (HSV-1) 和肠道病毒71 (EV71) 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结论 从西沙群岛来源真菌Pestalotiopsis sp.7-6中分离获得两个具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的脑苷脂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采自中国黄海的威海海域的柄海鞘来源放线菌Streptomyces coelicoflavus(HQA809) 和史氏菊海鞘来源放线菌Nocardiopsis dassonvillei(HQA404) 中分离、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化合物,运用核磁、质谱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化合物进行抗菌、卤虫致死、α-糖苷酶抑制活性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 从 Streptomyces coelicoflavus(HQA809) 中分离鉴定了2个吡喃酮类化合物 (1,2),从 Nocardiopsis dassonvillei(HQA404) 中分离鉴定了1个吩嗪类化合物 (3) 和1个苯酚类化合物 (4);化合物3对鳗弧菌 (Vibrio anguillarum) 和副溶血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显示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MIC值分别为50 μmol/L和25 μmol/L。结论 海鞘来源放线菌可以作为发现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优化海洋真菌 Cochliobolus lunatus (TA26-46) 的发酵条件,以期提高抗污损活性大环内酯zeaenol的产量。方法 运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对该菌株产zeaenol的氮源、前体、盐度和培养基中不同离子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结果表明:最佳优化发酵条件为可溶性淀粉10 g.L,,氮源为硝酸钠5 g.L ,乙酸钠浓度为5 g.L,,盐度为1%。结论 在最佳发酵条件下, zeaenol产量可达155.4 mg.L,比优化前提高了5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海洋来源真菌 Aspergillus terreus中的(+)-terrein代谢产物进行发酵优化,以期获得足够的样品进行药理活性评价。方法 采用不同发酵条件对微生物进行发酵优化,运用柱色谱层析技术对目标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对化合物进行细胞毒及抗细菌活性评价。结果 研究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土豆液体发酵培养基,发酵时间为28天,在该条件下目标产物单一,易分离纯化。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terrein具有强的细胞毒活性,对NCI-H460、A549和BT474肿瘤细胞株的IC50 值分别为3.12 μg/mL、3.32 μg/mL和3.45 μg/mL。结论 在优化条件下,(+)-terrein的产量可达0.254 g.L,且该化合物对NCI-H460、A549 和BT474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细胞毒活性,具有开发为抗癌药物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海洋真菌来源化合物brevianamide A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现代波谱解析方法和X-ray单晶技术,对brevianamide A的化学结构进行研究;利用抗菌、卤虫致死和抗病毒活性模型对其生物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首次对brevianamide A单晶数据进行报道,并首次对其核磁数据进行了详细归属;卤虫致死活性表明,brevianamide A具有微弱的卤虫致死活性。结论Brevianamide A的单晶数据、核磁归属数据以及活性数据对今后系统研究brevianamide A类化合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