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20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吲哚美辛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生  姜德咏  丁建光  吴荣瀚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4126-4127,i006
背景:一些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凋亡相关的疾病均与炎症刺激有关。目的:探讨用吲哚美辛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胚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设计:随机对照、单盲法的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实验中心进行,胎儿标本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妇产科。干预: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0,200,400,600umol/L的吲哚美辛作用24h;600umol/L作用6,12,24后用透射电镜定性观察凋亡细胞,并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凋亡RPE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经200,400,600umol/L吲哚美辛作用24h后RPE细胞凋亡数为(2.7000&;#177;1.3375),(5.1000&;#177;1.3703),(6.8000&;#177;1.6865),与对照组(0.2000&;#177;0.421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4.624,9.062,12.206,P&;lt;0.01),随着吲哚美辛浓度的增加,RPE细胞凋亡数逐渐增多;600p,mol/L吲哚美辛作用12,24h后RPE细胞凋亡数为(4.4000&;#177;0.8433),(6.4000&;#177;1.2649),与对照组(0.2000&;#177;0.421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8.617,13.274,P&;lt;0.01)。结论:吲哚美辛能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胚胎RPE细胞的凋亡,并且RPE细胞的凋亡呈现出随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 HIF- 1α反义寡核苷酸(ASODN)处理牛眼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观察细胞摄取ASODN 的情况和对缺氧时细胞HIF 1α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分离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进行 HIF -1α反义寡核苷酸的转染, CoCl2 模拟缺氧培养,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缺氧时间 HIF 1α的表达。【结果】未转染组在缺氧1 h时HIF 1α表达量显著上升,4 h达到高峰,16 h后下降。ASODN转染组在各时相HIF 1α表达量均较低,两组间HIF- 1α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以脂质体为载体能高效率地将HIF- 1αASODN转染至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内,明显抑制 HIF- 1α蛋白质的表达,这可能为 HIF- 1αASODN用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龚凌  姜德咏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040-1042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 ~11岁儿童确诊为外伤性眼内炎24例24眼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所有患儿入院后立即行患眼的玻璃体腔内注药(万古霉素1mg/0.1mL+头孢他啶2.25mg/0.1mL+地塞米松0.4 mg/0.1 mL),第2d,23例重症者行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切除术,充填硅油者10例、无菌空气者8例、C3F8者3例、灌注液者2例.1例轻症者72h后再次注射.结果:术后随访6 ~ 78mo,所有病例炎症控制,4例眼球萎缩(3例硅油眼).7例硅油眼已取出硅油并植入IOL.BCVA:<0.02者12例,0.02~0.1者4例,0.15 ~0.3者4例,0.5 ~1.0者4例.16例(70%)较入院视力提高,4例(17%)不变,3例(13%)下降,1例不配合.结论:及时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广谱抗生素、玻璃体切除术能改善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患者13例13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的临床随访资料。13眼中视网膜新生血管9眼(其中继发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2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6眼,Eales病的1眼),虹膜新生血管4眼(均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3眼全部行玻璃体腔注射1.25mg/0.05mL的Bevacizumab,术前或术后分次补充完成视网膜光凝。随诊3~18mo,随访期间发现新生血管复发者,再行同样方法的注射和光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经治疗后,13眼中8眼(61.5%)视力提高,4眼(30.8%)视力保持不变,1眼(7.7%)视力下降;6例合并玻璃体积血,术后均明显吸收;13眼视网膜及虹膜新生血管均消退,随诊期间复发2眼,行第二次注射和光凝治疗后新生血管无复发。虹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眼中2眼治疗后眼压下降,随访期间均控制正常,另2眼联合青光眼阀植入后眼压控制正常。随诊期中,其余9眼眼压无升高。1例患者注药后结膜下出血,其余患者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在短期内能促进玻璃体积血吸收和新生血管萎缩,副作用少;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摘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后段眼内异物摘出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眼内异物伤58例(59眼),进行眼球表面定位法后径异物摘出术23例(23眼)和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摘出术35例(36眼)。结果后径摘出术异物摘出率为86.96%(20/23),玻璃体切除异物摘出术成功率为97.22%(35/36)。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视力明显好于后径摘出术者(P〈0.01)。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段眼内异物摘出术是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眼内细胞增生调控的失衡可启动病理过程。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mentepithelial,RPE)细胞等的过度增生将导致增生性改变 ,如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 ,PVR)等 ,而它是一种难治性的常见致盲眼病。有实验表明 ,吲哚美辛 (indomethacin ,IN)能抑制慢性髓样白血病的骨髓细胞和K5 62细胞增殖[1] 。但是IN对RPE细胞的作用国内外未见报道。1 材料与方法1.1 人RPE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4个人胚眼来自孕 16~3 2wk水囊引…  相似文献   
7.
朱晓华  姜德咏  卿之驹 《眼科》2000,9(4):237-239
目的:研究成功的玻璃体视网膜下后,玻璃体腔再形成液内蛋白成分含量与视网膜病变性质的关系,探讨气体充填对眼内组织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缩脲法测定样本总蛋白,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并与同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前房液和视网膜下液(SRF)对比。结果:玻璃体腔液总蛋白含量介于SRF和前房液之间;并与裂孔大小和摄液次数呈显著相关(r1=0.81,P〈0.01,r2=-0.63,P〈0.05);巨大裂孔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晶状体摘除对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7眼)真性小眼球的临床资料,追踪回访1~3年,观察病情的转归。结果 6例(7眼)中,眼轴在15.36~18.79mm之间;所有患眼均呈高度远视,屈光度在+8.5D~+37D。所有患者均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术前药物不能控制眼压,7眼均行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中未出现眼后节的并发症。随访1~3年,眼压控制较好,成功保留了患者的视功能。结论小粱切除术联合晶状体切除是治疗真性小眼球继发性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Coats病又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1908年Coats首先对其进行临床和病理方面的描述,其主要特征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及微动脉的扩张,而视网膜渗出则是继发于毛细血管扩张的病变,故也可称为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该病因视网膜毛细血管渗出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在临床上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本文应用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硅油注入术对10例(11眼)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测量糖基化终产物对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抗氧化物酶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以探讨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中的作用。 方法 不同浓度的糖基化终产物(0,8,32,125,500,2 000 μg/ml)与周细胞作用4 d后,以分光光度法测量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过氧化脂质丙二醛的含量。 结果 糖基化终产物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周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的活性(r=-0.714, P<0.01),增加丙二醛的含量(r=0.748, P<0.01),与对照组相比,当糖基化终产物浓度达到32 μg/ml时,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1)。 结论 氧化应激的增加可能是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周细胞丧失的原因之一。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43-1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