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眼科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角膜内皮(后部)营养不良(endothelial corneal dystrophy,ECD)是由原发性角膜内皮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角膜营养不良,其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都具有异质性的特点。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一些ECD致病基因相继被发现,为遗传咨询、基因诊断、指导治疗奠定了基础。我们主要讨论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多形性角膜后层营养不良、先天性遗传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单纯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和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associatedwithchoroidaldetachment,RRDCD)术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中心凹结构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77例(77眼)视网膜脱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RRD组44例(44眼),RRDCD组33例(33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复位视网膜,利用频域OCT观察术后黄斑区光感受器内/外节(photoreceptorinnerandoutersegment,IS/OS)连接带及外界膜(externallimitingmembrane,ELM)的形态、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分析两组间中心凹形态变化差异,并分析IS/OS连接带与ELM形态以及视网膜中心凹厚度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间的IS/OS连接带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8,P=0.032),RRDCD组IS/OS连接带的形态消失率明显高于RRD组;两组间ELM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97,P=0.166),两组的IS/OS连接带及ELM形态的完整性均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有相关性(RRD组:r=0.649、P<0.05,r=0.466、P<0.05;RRDCD组r=0.480、P<0.05,r=0.442、P=0.010)。结论 频域OCT是一种评价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微结构改变的有效手段。RRDCD的IS/OS连接带消失率明显高于RRD,这也是提示术后视力较差的原因之一,IS/OS连接带及ELM形态的完整性可能是预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从事反射疗法按摩专业16余年,也治好了不少病,但从未遇到吸毒有瘾的人,去年偶尔接触一位,试用反射疗法戒毒,还真起了作用。现介绍如下。一、病例及治疗经过去年春节前,一位很要好的邻居陈某对我说,她女儿在温州打工,常去舞厅跳舞,一次别人给她抽烟,发现味道有问题,递烟者解说绝对正宗请放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Th1/Th2细胞因子在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的表达水平,探讨机体免疫在该病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角膜表层镜法建立Balb/c小鼠茄病镰刀菌性角膜炎模型,在感染后第1、3、5、7天,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炎特点;HE染色观察角膜病理变化;半定量RT-PCR和ELISA检测角膜中Thl细胞因子(IFN-γL-12)及Th2细胞因子(IL-4、IL-10)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T-bet基因mRNA的表达;直线相关分析检测T-bet mRNA与IFN-比值的相关性. 结果角膜接种菌液后,早期角膜浸润混浊进行性加重,第5天后新生血管大量生长;HE染色可见第1、3天在角膜缘、角膜基质及前房中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第5天后炎症细胞减少,角膜基质中纤维细胞逐渐增多;RT-PCR与ELISA检测结果表明,Thl细胞因子(IFN-γL-12)和Th2细胞因子(IL-4、IL-10)基因mRNA及蛋白在角膜接种菌液后均出现表达,且IFN-γL-12的表达显著强于IL-4、IL-10;IFN-γ/IL-4比值在第3天达最高值,而后逐渐降低;T-bet mRNA在第3天达最高值;T-bet mRNA的表达与IFN-γ/IL-4比值呈正相关(P<0.05). 结论在真菌性角膜炎中,Thl/Th2型免疫应答共同参与调节机体的抗真菌免疫,但以Th1型应答为主;角膜感染真菌后第3天机体的免疫力达最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经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相关性。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接受连续3个月、每个月玻璃体内注射一次康柏西普的常规疗法,记录治疗前及各次注射后1个月的BCVA以及频域OCT的特征(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内积液、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下纤维化等)。结果 经过3次注射治疗后,BCVA从治疗前的(0.98±0.55)LogMAR提高到治疗后的(0.69±0.43)LogMAR(P<0.0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从治疗前的(449.07±245.19)μm降低到治疗后的(232.76±103.93)μm(P<0.01),其中初次注射后第1个月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善最为明显;3次注射后视网膜内积液或视网膜下积液消退组BCVA改善并没有明显优于各自的未消退组(均为P>0.05),但单纯视网膜下积液组BCVA明显优于单纯视网膜内积液组和混合积液组(F=6.168,P=0.007)。结论 频域OCT是一种评价黄斑结构改变的有效手段,为临床分析注射康柏西普术后视力的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价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患者视网膜功能的早期变化。

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为湿性ARMD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mL/0.5mg),记录注射前及注射后1mo的最佳矫正视力及mfERG各环N1、P1波潜伏期及P1波振幅密度。

结果:共20例20眼患者纳入研究,平均LogMAR视力从注射前0.80±0.48提高到注射后0.65±0.50(P<0.001),环1平均振幅密度从注射前39.59±16.60nV/deg2提高到注射后的53.81±20.41nV/deg2(P=0.006),振幅密度的改变与视力的改变呈正相关(r=-0.776,P<0.001)。

结论:对于湿性ARMD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短期内能改善黄斑中心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