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联合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无法控制的难治性开角型青光眼1 9例19只眼行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2 mg/6~8 mL,2.5~4 min)及可松解缝线.术后1天、2周和1、3、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眼底C/D、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完全及部分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术后完全成功率78.9%(1 5例),部分成功率10.5%(2例),失败10.5%(2例).术前用3~5种降眼压药,眼压控制于27.7±10.1 mmHg.术后随访仅三人需使用1~2种降压药物.眼压下降组间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与术前相比,术后1天(11.8±7.7 mmHg,P<0.001),术后2周(10.1-±4.2 mmHg,P<0.05),1个月(12.0±4.0 mmHg,P=0.001),6个月(12.2±3.4 mmHg,P<0.001),1年(13.1±3.3 mmHg,P=0.001)及2年随访(14.5±2.5 mmHg,P=0.001),眼压下降均具有显著性意义.术后患者视力、前房深度及C/D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末次随访滤过泡弥散隆起57.9%(11例),微囊型15.8%(3例),瘢痕型21.1%(4例),包裹型5.3%(1例).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房水引流钉植入术治疗难治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抗青光眼手术是青光眼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抗青光眼手术技术长足发展,微创手术层出不穷,患者及术者对手术预期也日益增高。然而,手术可控性不高导致术后疗效的可预测性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青光眼房水外引流手术中的小梁切除术,在分析其原理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指出手术效果的观察指标及术后眼压的调控方法,以期临床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高抗青光眼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孔的急性房角关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专业实施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孔的急性房角关闭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瞳孔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术前眼压(48.25±3.14) mmHg,平均用降眼压药种类3.35种,明显高于出院时眼压(10.47±1.15)mmHg(t=11.4573,P<0.01)及术后3个月眼压(13.86±0.93) mmHg(t=11.2641,P<0.01)。出院视力(0.09±0.05)与术前视力(0.11±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沁0.8702,P= 0.3913),术后3个月视力(0.21±0.04)则稍好于术前(t=-2.7907,P=0.0112)。术前瞳孔垂直径(5.81±0.23) mm与出院时瞳孔垂直径(5.92±0.2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13,P=0.167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是治疗伴有高眼压及大瞳孔的急性房角关闭的有效方法,术中分次放房水、巩膜瓣调节缝线、术毕形成前房等措施可有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青光眼治疗,并获得良好效果的手术方法,但滤过泡并发症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多,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或晚期发生的滤过泡瘢痕化必然导致手术降压失败.对于此种并发症可以首先采用针刺分离进行治疗,本文对针刺分离的适应证、时机、方法、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期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收集2000年至2002年期间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而后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4例58只眼,对2种手术前后的白内障,视力及眼压进行比较,并对2种手术间隔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品状体混浊程度加重、视力下降,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可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基本回复。短期内白内障手术未影响小梁切除术后的眼压。抗青光眼手术与白内障手术间的间隔时间与患者年龄及青光眼术前眼压无相关性(P〉0.0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间隔时间短于原发性开角型青比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存选择下术治疗方式时须考虑白内障的影响。对于低视力患者,当需要进行滤过性手术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联合治疗可能优于分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对50例双眼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间隔时间分为三组,A组:双眼间隔时间<3个月(16例),B组:3-6个月(11例),C组:>6个月(23例)。结果表明两眼的手术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矫正视力在0.5以上者,双眼分别为56%和64%(A组:68.8%,B组72.7%、C组:56.5%),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分析结果提示第二只眼的手术效果与间隔时间的长短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硅油残留致继发性青光眼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 19例 ( 19眼 )硅油取出术后由于硅油残留继发青光眼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其中 14例进行前房冲洗术。结果  19例硅油取出术后眼压升高出现于平均术后 7 8± 2 7天 ,眼压平均为 3 7 2± 6 4mmHg ,19例均可见前房或房角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 ,14例前房冲洗术后平均眼压为 18± 4 11mmHg ,与术前相比眼压下降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前房残留的硅油小滴或乳化硅油是硅油取出术后高眼压的主要原因 ,前房冲洗术是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塞米松对小梁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小梁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人眼小梁细胞,然后分为二组:常规DMEM培养液及含10^-7M地塞米松的DMEM培养液组,培养3d、5d、7d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各阶段G1、S、G2期情况。结果:在正常未用地塞米松处理组,G2期细胞为2.0%;地塞米松处理3、5、7d后,G2期细胞比例各为8.0%、16.3%、19.87%,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地塞米松可使小梁细胞生长周期中G2期的比例增加,提示这种作用可能与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病 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葡萄膜炎引起的继发性青光跟和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13例(15眼)同时患有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行连续环形撕囊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眼压和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3个月的视力平均为0.34±0.19,明显好于术前0.05±0.07(P<0.05);术后3个月跟压和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种类分别为2.03±0.31kPa(15.21±2.36mmHg)和0.83±0.32种,较手术前的2.33±0.14kPa(17.5±1.03mmHg)和2.7±0.21种减少(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葡萄膜炎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的又一种新的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者小梁细胞体外培养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索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者小梁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及超微结构的特点。方法 从小梁切除术中取得的巩膜内板层,应用组织学培养方法进行患者小梁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并将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者小梁细胞与正常小梁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者小梁组织培养的细胞经鉴定确为小梁细胞,但与正常小梁细胞相比,其细胞的微绒毛、吞饮小泡及胞浆的溶酶体含量较少。结论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者小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