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65篇
预防医学   64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育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专硕)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全部时间不脱离临床工作~([1-2]),所承担的课题应该在临床实践中完成。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在临床中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5]),并通过临床实践完成毕业课题。如何要让专硕生既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水平,而且还要能够分析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撰写原创性论文的水平。要培养具有这方面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课程训练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专硕课程与科学型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学硕)的课程设置没有明显差异性,专硕课程没有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创新~([6-7])。为此本校设置了  相似文献   
2.
姜平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0):1381-1384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对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成立QCC管理小组,对该院急诊科2016年5月1日~12月31日急诊抢救不良事件统一患者收集、整理,通过QCC活动步骤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高的原因,制定并实施解决策略,评价实施效果并给予改进。分析QCC活动开展前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和上报情况,比较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统计比较活动前后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结果QCC活动开展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开展前的5.81%下降至1.26%,同时上报率、护理满意度均显著提高,护患纠纷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活动开展前比较,QCC活动后护理质量总评分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活动能有效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保证护理质量,同时培养圈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及组织学观察,研究评价所研制的异种肌腱基质填充材料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健康杂种犬15只,体质量10~13 kg,雌雄不限.于脊柱两侧皮下分别置入异种肌腱基质填充材料(实验组)和硅橡胶材料(对照组),术后14、30、60 d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两组动物均在术后研究期间生存良好,置入部位均未见组织坏死、积液及化脓感染.术后14 d,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见纤维组织增生包绕,炎性反应轻到中度;术后30 d,两组炎性反应轻微;术后60 d,实验组未见炎性反应,置入材料完整,未见肉芽肿.对照组置入硅胶材料周围有薄层纤维组织增生,炎性反应不明显.术后相同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种肌腱基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及对血清样淀粉蛋白A (SA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1.25 mL溶入3 mL生理盐水中雾化吸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单磷酸阿糖腺苷10 mg溶于5%葡萄糖溶液100 mL中iv。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包括发热、咳喘、啰音等)以及治疗前后血清SA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IL-8水平。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和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SAA表达水平及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及降低炎症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氟砷联合作用对肝肾损伤的研究(摘要)(英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作者采用亚慢性动物实验的方法,对砷氟联合作用对肝、肾的损伤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砷氟联合作用对肝、肾组织SOD、GSH—Px酶活性和-SH含量均有影响。砷与氟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对肝组织Zn、Fe、Ca和Mg及肾组织Mg、Ca、Sr、Al的影响也属于拮抗作用。对肾脏Fe有明显蓄积作用,但对肾脏Mn的影响属协同作用。提示砷氟联合作用对肝、肾的损伤,一方面是砷和氟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是砷氟通过影响肝、肾组织酶活性而引起自由基平衡紊乱及无机元素紊乱而造成损伤。尽管砷氟联合作用在对肝脏、肾脏多项指标影响方面呈拮抗作用,而这种拮抗作用也是通过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体现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组织细胞正常代谢活动而造成肝脏和肾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解涛  姜平  孙黎明 《山东医药》2002,42(1):62-62
病历摘要患者男 ,40岁。因腹痛 3年 ,加重 6天 ,于 2 0 0 0年 2月 14日入院。患者曾于 3年前无明原因地出现阵发性腹痛 ,无规律性 ;伴恶心 ,大便次数多、稀溏、无脓血。 6天前 ,腹痛加重 ,发作频繁 ,伴低热 (午后著 ,无寒战 )。 3年中患者每次发病均服用抗生素片和莨菪浸膏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救灾部队开展的预防性消毒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探讨符合救灾部队实际的预防性消毒工作策略。方法预防性消毒、消毒知识宣传与督导检查相结合。结果救灾部队救援期间未发生食源性、动物疫源性和呼吸道传染病。结论该救灾部队预防性消毒工作策略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对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的影响。方法对200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与200例老年非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队列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瓣膜的结构与功能。结果骨质疏松组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比非骨质疏松组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可能是导致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的原因之一,是加重心脏瓣膜结构损害与功能障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杨喜科  姜平  付莉萍 《安徽医学》2020,41(10):1221-1224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癌组织微小RNA-101(miR-101)、miR-384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4例喉癌患者,采集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组织标本中miR-101、miR-384的表达水平。分析喉癌组织miR-101、miR-384相对表达量与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随访至2019年6月,统计喉癌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喉癌组织miR-101、miR-384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6±0.21)、(0.54±0.17),均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1.18±0.36)、(1.34±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组织miR-101、miR-384相对表达量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分型及分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miR-101、miR-384高表达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83.6%、84.1%,分别高于低表达患者的64.8%、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01、miR-384在喉癌组织中的低表达与肿瘤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二者表达量的差异可能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也被称为负压辅助创面愈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具体产品因生产厂商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别,但原理相同.FLEISCHMANN等[1]将传统的负压引流技术与封闭式敷料相结合,用于治疗开放式骨折中的软组织损伤并获得了成功.之后,有学者[2-3]对这一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将其正式命名为VSD.由于VSD在治疗各种软组织缺损时表现出管理方便、疗效稳定等特点,所以在欧美得到了迅速推广,并应用于创伤、烧伤、整形等各个医疗领域.VSD的出现已彻底改变了以各种复杂创面为代表的急慢性软组织缺损治疗的方式[4].近十年来,我国诸多医疗机构引进了这一技术并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目前,VSD在我国的应用主要可概括为3个方面:急性创面的修复及辅助治疗、慢性创面的修复及辅助治疗、植皮术后的辅助治疗.本文将对近年来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国内相关研究分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