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216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大约公元1505年(511年前)梅毒传入我国~[1],当时称"杨梅疮"或"广疮"。我国最早有关梅毒的专著是明代韩懋编著的《杨梅疮论治方》,最早有关神经梅毒的论著则见于程玉麐教授于1939年编著、因抗日战争推迟于1948年出版的我国首部《神经病学》专著中。新中国成立前,列强入侵、国弱民穷,鸦片和娼妓泛滥,梅毒十分猖獗;新中国成立后,立  相似文献   
2.
近10多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梅毒在我国的再次流行,神经梅毒的发生率亦有所增加.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误诊,尤其是梅毒性脑膜炎,因为缺乏特征性改变而更难以被发现.我院诊治1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梅毒性脑膜炎患者,经多家医院诊治,16个月后才获确诊,为吸取经验教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脱髓鞘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及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临床上中枢及外周同时受累的病例并不多见,本例报道产后19d并发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1例. 1病例报告 患者,女,17岁,因左手麻木1d,左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清半天于2010年6月6日入院,患者为产褥期妇女,发病前19d顺产一正常男婴,产后1w低盐饮食,此期间出汗多,后恢复正常饮食.病前1w腹泻2d,不伴发热,病前1天晚8时许突然出现左手麻木,伴有言语不能,烦躁,次日晨起上述症状消失,但于当天11时许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上肢不能持物、下肢搀扶下可行走,伴有言语不清、呛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oymaoya病与Moymaoya综合征在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上的异同点,并试图进行分类,方法:E和静脉注射马血清、颈局部注射马血清、颈动脉部分结扎和颈忆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等4种方法,建立了4种Moymaoya病和Moymaoya综合征的实验动物模型,结果:4例动物模型在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上具备Moymaoya病的共同特点,但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征,结论L:Moymaoya病与免疫有关,而Moymaoya综合征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颈内动脉线栓与环扎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模型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目的 建立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稳定性强的动物模型 ,并对两种不同品系的动物进行对照。方法 SD大鼠 5 2只 ,L ewis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 5组 ,非环扎组采用 L onga方法 ,环扎组采用线栓并环扎颈内动脉(ICA)与翼颚动脉 (PPA )分叉处远端的 ICA。结果 神经体征评分与梗死体积有明显的相关性 ,线栓并环扎颈内动脉远端不但大大的提高了梗死率 ,而且梗死体积比较稳定 ,与不环扎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L ewis大鼠梗死成功率高 ,体积较稳定。结论 颈内动脉线栓与环扎建立大鼠局灶缺血再灌模型的方法可靠 ,稳定性好 ,L ewis大鼠是一种用于研究局灶脑缺血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大鼠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观察巴曲酶对bFGF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上治疗DPN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实验性糖尿病模型,分别于成模后2m和3m时腹腔注射巴曲酶进行干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双重检测bF-GF在坐骨神经中的表达。结果DM造模后2m时坐骨神经中bFGF的含量明显减少,且随时间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巴曲酶治疗后bFGF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DPN大鼠坐骨神经中bFGF表达减少可能参与DPN的发病机制。巴曲酶对DPN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包括对bFGF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杂合子小鼠Kif1b基因剔除后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为Charcot-Marie-Tooth(CMT)病动物模型的分型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用PCR和Southern blotting检测基因型和验证同源重组,通过脊髓前角细胞HE染色和坐骨神经甲苯胺蓝染色及电镜标本制备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Kif1b基因组DNA用Southern blotting检测表明,PCR法挑选的19只小鼠全部发生了同源重组.杂合子Kif1b基因剔除小鼠的坐骨神经内,粗径有髓纤维轴索变性,数量减少.在光镜和电镜下可见轴索的限局性肿胀,肿胀处可见壅堵的细胞器,但未见髓鞘的改变、节段性脱髓鞘和"洋葱球"样改变;其脊髓前角细胞体中,HE染色可以看到典型的嗜酸性球状体变性,电镜下显示为各种细胞器堵塞在核周和在细胞通往轴索的出口处,包括排列紊乱的神经丝、线粒体、空泡及多室小体.脊髓前角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结论杂合子Kif1b基因剔除小鼠的病理改变与人类CMT2A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方法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生部统计中心发布的人群资料显示,我国脑血管病在城市和农村占全死因顺位的第一、二位.我国每年脑血管病新发病例数超过200万例,死亡约150万例,全国脑血管病存活者约600万~700万,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1].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3/4.现对近年来几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的选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 TGF-β1 对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方法 在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用免疫组化及 RT- PCR方法观察缺血中心区及半影区 TGF-β1 蛋白及 m 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缺血中心区 TGF-β1 蛋白及 m RNA表达略有增强 ,而缺血半影区 TGF-β1蛋白及 m RNA表达明显增强 ,且在缺血再灌注 2 4 h及 48h达到高峰 ,与神经细胞凋亡趋势相符。结论 脑缺血时 ,TGF-β1 表达随梗塞区凋亡细胞的多少而变化 ,通过对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 ,参与缺血后神经细胞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不同部位的脑细胞对缺血的敏感性不同,其中海马CA1区对缺血损伤最敏感。在缺血导致神经元损伤的过程中单胺类递质、兴奋性氨基酸均起重要作用。为探讨氨基酸及单胺类递质在大脑反复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Pulsinelli和Brierley的四血管关闭法,建立全脑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