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伊伐布雷定对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发作期患者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8月衡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肺心病心衰急性发作期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70例和治疗组70例。常规组给予利尿、扩血管、强心、改善心室重构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伊伐布雷定口服2.5 mg/次,逐渐调整至5~7.5 mg/次,2次/d。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肺功能、5-羟色胺(5-HT)、糖类抗原125(CA125)、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心率变异性以及治疗后6个月MACE。结果2组治疗后LVEF、6 min步行试验、明尼苏达量表评分、用力肺活量、1 s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及心肌功能综合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A125、5-HT和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A125、5-HT和NT-proBNP水平较常规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24 h R-R间期标准差、每5 min节段平均心搏间期均值标准差、24 h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24 h R-R间期标准差大于50 ms百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A125、5-HT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654,P=0.002;r=0.606,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A125和5-HT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95%CI:0.583~0.997,P=0.018),CA125和5-HT联合检测对肺心病心衰急性发作期患者6个月MACE预测价值最大。结论伊伐布雷定治疗肺心病心衰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改善心肺功能,降低CA125、5-HT、NT-proBNP水平,降低6个月MACE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进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钆-[4,7-双-羧甲基-10-(2-荧光素硫脲乙基)-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基]-乙酸络合物(Gd-DO3A-EA-FITC)的合成及纯化方法。方法: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DOTA)经过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偶联反应、与金属络合反应,合成Gd-DO3A-EA-FITC。结果:改进了Gd-DO3A-EA-FITC的合成路线,分别通过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偶联反应、络合反应得到了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该反应总收率为34.6%,与原路线(18.0%)相比,总收率增加,各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分析法鉴定后结果正确。改进后的路线避免了取代反应不易控制的缺点,且在纯化分离方面,将载样量少、成本高的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纯化改进为载样量多、简便易操作的柱色谱。结论:改进后的路线改善了反应条件的可控性,并且使化合物纯化分离过程变得更加简易,同时使总收率明显提升。光磁双模态探针可同时将活体磁共振成像与离体光学成像相结合,实现光磁双重同步检测,使二者的检测结果相互验证。可将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应用于脑结构及其功能相关研究,并且经静脉途径给药后可以对脑肿瘤进行研究,因此在脑肿瘤和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药物治疗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互联网+护理服务对母婴分离初产妇保持正常泌乳的临床应用,提出新型护理模式。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我院,由于特殊病情母婴分离的初产妇共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母婴喂养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互联网+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专业护理团队构建、搭建互联网管理平台、上门护理服务以及质量持续改进共4个方面)。两组均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的依从性和认知程度、初次泌乳时间和平均泌乳量、产褥期并发症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产妇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显著提高,认知程度(包括采乳知识、技能、舒适度)评分均明显增加,初次泌乳时间提前,平均泌乳量增加,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护理质量满意度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对促进母婴分离初产妇保持正常泌乳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改善母乳喂养观念,提升采乳认知,降低产褥期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3种颈部静脉阻断在预防PICC(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导管异位实际价值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210例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70例。送管时实施传统偏头法治疗Ⅰ组,助手协助实施指压法治疗Ⅱ组,为将颈外和颈内静脉阻断让助手实施按压器法治疗Ⅲ组。置管后对比观察Ⅰ组、Ⅱ组和Ⅲ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将Ⅰ组、Ⅱ组和Ⅲ组患者首次穿刺颈部异位率、总异位率情况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Ⅰ组患者总异位率和颈部静脉异位率最高,其次为Ⅱ组,最低为Ⅲ组。结论相比偏头法与指压法,实施用按压器将颈部静脉阻断法,能够对PICC导管异位直至颈部静脉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妇手术前后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行剖宫产术的单胎妊娠产妇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产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观察两组产妇焦虑情绪、术后观察指标以及护理服务满意率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前产妇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 <0.05);研究组产妇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手术前后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产妇的焦虑情绪,减少疼痛、乳液分泌不足等发生率,能有效促进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光、磁两种探针示踪显示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 ISS)内分子扩散与团流运动的结果,研究脑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 ISF)在ISS内的分区引流特征。方法: 36只 SD大鼠随机分为荧光检查组(18只)和磁示踪组(18只),每组再随机分为尾状核(caudate nucleus, Cn)、丘脑(thalamus, T)和黑质(substantia nigra, Sn)3个亚组,每亚组6只。荧光检查组:参考脑立体定位图谱,选取冠状位苍白球为中心层面,以Cn、T和Sn为靶点进行穿刺定位,分别导入2 μL 10 mmol/L荧光黄(lucifer yellow,LY)于相应脑区的中心位置,于Cn 3 h、T 2 h和Sn 1 h对大鼠用4%(体积分数)多聚甲醛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后,将取出的鼠脑置于脑切片模具中,沿视交叉向后切片,以进针位点所在的冠状切片为中心层面,计为1片,前取3片,后取2片,每片厚约1 mm,共6片待检测,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对离体切片进行采集,测量离体切片LY扩散的面积;磁示踪组大鼠也以Cn、T和Sn为靶点进行穿刺定位导入2 μL 10 mmol/L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m,Gd-DTPA), 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态监测示踪剂在大鼠脑内的扩散,并利用Radiant软件测量Gd-DTPA的扩散面积。结果:LY与Gd-DTPA在Cn、T和Sn的ISS内扩散区域各不相同,Cn亚组LY与Gd-DTPA导入3 h后,比较1~6层LY与Gd-DTPA扩散面积为:(10.95±4.27) mm2 vs. (8.33±2.25) mm2、(18.16±4.74) mm2 vs. (16.42±2.88) mm2、(24.57±3.65) mm2 vs. (20.75±2.29) mm2、(34.81±3.32) mm2 vs. (28.88±1.51) mm2、(30.53±3.12) mm2 vs. (20.92±2.75) mm2、(12.15±4.92) mm2 vs. (10.00±1.89) mm2,对其在每层两组间扩散面积进行t检验,扩散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40,P=0.400;t=0.546,P=0.614;t=1.534,P=0.200;t=2.809,P=0.480;t=2.693,P=0.055;t=0.707,P=0.518);T亚组中LY与Gd-DTPA导入2 h后,比较1~6层LY与Gd-DTPA扩散面积为: (5.56±4.61) mm2 vs. (3.33±2.25) mm2、(16.21±3.36) mm2 vs. (11.42±2.88) mm2、(19.00±5.21) mm2 vs. (15.75±2.29) mm2、(25.32±5.49) mm2 vs. (22.33±3.25) mm2、(17.34±5.31) mm2 vs. (15.92±2.75) mm2、(7.67±6.19) mm2 vs. (5.00±1.89) mm2,对其在每层两组间扩散面积进行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53,P=0.493;t=1.875,P=0.134;t=0.990,P=0.378;t=0.810,P=0.464;t=0.413,P=0.701;t=0.716,P=0.514);Sn亚组LY与Gd-DTPA导入1 h后,比较1~6层LY与Gd-DTPA扩散面积为:(6.78±4.56) mm2 vs. (4.75±2.00) mm2、(12.65±5.04) mm2 vs. (10.44±1.13) mm2、(19.51±6.54) mm2 vs. (17.55±0.30) mm2、(28.72±5.45) mm2 vs. (24.48±1.32) mm2、(21.34±4.42) mm2 vs. (17.72±0.25) mm2、(13.00±5.46) mm2 vs. (12.00±2.88) mm2,对其在每层间扩散面积进行t检验,扩散面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05,P=0.519;t=0.743,P=0.499;t=0.517,P=0.656;t=1.310,P=0.260;t=1.416,P=0.292;t=0.281,P=0.793),但LY扩散面积略大于Gd-DTPA。结论: 荧光法证实了磁示踪法发现的ISF在ISS内的分区引流特征,并且可为磁示踪法提供离体验证的技术与方法。荧光ISS成像法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得到了更加精细的ISF引流分区区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Gd-DO3A-ethylthiourea-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Gd-DO3A-EA-FITC)在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 ISS)成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磁示踪组(6只)、荧光示踪组(6只)和光磁示踪组(12只),光磁示踪组随机分为磁示踪亚组(6只)和荧光示踪亚组(6只)。分别在大鼠尾状核区注入磁示踪剂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 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DTPA)、光示踪剂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和光磁双模态分子探针Gd-DO3A-EA-FITC,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测示踪剂在脑ISS中的扩散和分布,利用自主研发的脑ISS图像处理系统测量Gd-DO3A-EA-FITC和Gd-DTPA在脑ISS内的扩散系数、清除率、体积分数和半衰期等扩散参数。注射示踪剂2 h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对离体脑切片进行荧光信号的采集,并对比分析斜矢状位切片中示踪剂扩散分布的最大面积。结果:Gd-DTPA和Gd-DO3A-EA-FITC在鼠脑内的平均扩散系数分别为(3.31±0.11)×10-4 mm2/s和(3.37±0.15)×10-4 mm2/s (t=0.942,P=0.360),清除率分别为(3.04±0.37) mmol/L和(2.90±0.51) mmol/L (t=0.640,P=0.531),体积分数分别为17.18%±0.14%和17.31%±0.15% (t=1.961,P=0.068),半衰期分别为(86.58±3.31) min和(84.61±2.38) min (t=1.412,P=0.177),扩散分布最大面积分别为(22.71±1.00) mm2和(23.25±0.68) mm2 (t=1.100,P=0.297),两者的各项扩散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TC和Gd-DO3A-EA-FITC在鼠脑内扩散分布最大面积分别为(22.10±1.29) mm2和(22.61±1.16) mm2 (t=0.713,P=0.49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DO3A-EA-FITC的扩散面积略大于FITC。结论:Gd-DO3A-EA-FITC与传统的Gd-DTPA的成像结果相同,可用于ISS的测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椎屈曲不同角度平山病患者的MRI表现,探讨颈椎屈曲角度的调节对平山病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19例临床确诊为平山病的患者,使用自行研发的辅助诊断设备行不同屈曲位颈椎MRI检查,屈曲角度包括:0°(中立位)、25°、30°、35°、40°,观察不同屈曲位MRI三个典型征象显示情况:脊髓萎缩、背侧硬脊膜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测量不同屈曲角度硬膜外间隙最大矢状径(d)及同层面椎管矢状径(D),并计算d/D。结果平山病患者MRI特异性征象在屈曲角度25°及以上与屈曲0°存在差异(P=0.00),d/D平均值随屈曲角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增加,35°时最大。结论屈曲位MRI检查可以影响颈椎背侧硬脊膜前移、脊髓萎缩、硬膜外间隙增宽等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房颤时心房肌细胞膜上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之间的Ca2+信号转导。 方法: 杂种犬10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房颤组。房颤组用起搏器行右心房快速起搏(500±20)次/分,术后观测24周。正常对照组不植入起搏器。胶原酶Ⅱ型分离心房肌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L型Ca2+ 通道对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的影响;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和兰尼碱受体(Ry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 结果: (1)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IP3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正常对照组、单纯房颤组的心房肌细胞在用mibefradil和丁卡因分别阻滞T型Ca2+通道和RyR后给予细胞膜激动剂时,细胞内Ca2+浓度均升高(分别为1.4000±0.0776和1.5169±0.4414),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Ry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正常对照组的心房肌细胞在用mibefradil和肝素分别阻滞T型Ca2+通道和IP3R后给予细胞膜激动剂时,细胞内Ca2+浓度升高(1.5576±0.1989),单纯房颤组的细胞内Ca2+浓度也升高(1.5372±0.2952),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房颤时L型Ca2+通道与RyR和IP3R之间可能存在信号转导,但其可能在房颤时的细胞内Ca2+超载及异常Ca2+信号转导方面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济宁市城区居民动物致伤及狂犬病疫苗接种情况。方法采用统一狂犬病疑似病人及暴露者个案调查表。对 2 0 0 2~ 2 0 0 3年在济宁市卫生防疫站门诊部就诊的动物致伤及狂犬病疫苗接种者进行调查。结果 两年被动物致伤人数 35 5 6例 ,年平均致伤率为 4 4 4 5 0 /10万 ,无狂犬病病人发生。 7~ 8月为致伤高峰 ,致伤者多为青壮年 ,占 6 8. 73% ;男∶女性别比为 1 0 2∶1(P >0 . 0 5 ) ,职业以工人、学生居多 ,分别占 4 0 . 72 %和 18 14 %。伤人动物 85 . 77%是犬 ,其次是猫 ;99. 15 %的动物未进行免疫接种。伤及部位中 ,上肢伤占 6 3 .14 %、下肢占 30. 2 0 %、头面颈部占4. 5 6 %。其中 ,咬伤者占 84 . 17% ,抓伤者为 15. 2 2 %。 92. 71%的患者 2 4h内就医 ,90 . 13%的患者伤口及时被清洗、消毒 ,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率为 97. 2 3%。结论 济宁市区居民动物致伤者较多 ,加强养犬管理后下降明显 ,受伤者狂犬病疫苗接种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