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5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75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28篇
内科学   217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73篇
外科学   118篇
综合类   719篇
预防医学   285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249篇
  3篇
中国医学   216篇
肿瘤学   41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反复核酸阳性患者入院时,发热、咳嗽,相关检查提示感染较重,胸部CT显示双肺感染。为邪入上焦,以疫邪外袭,湿毒郁肺为主。在西医抗炎、抗病毒、止咳化痰及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宣肺祛邪,疏肝理气,方用达原饮加减。中期炎症吸收,症状好转,胃肠道症状多因使用抗病毒、抗炎、激素类药物引起。此为邪入中焦,需健脾化湿,祛痰解毒,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仁汤。后期症状明显好转,但出现肝功能不良,核酸检测反复阳性。考虑为疫病后期,余毒未消,气阴两伤,治宜补气养阴,祛邪复正,方用复脉汤合护阳和阴汤。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阴性后,舌淡紫,脉细。考虑为温病后期,余毒已出,气阴未复,采用补肾滋阴,疏肝理气法,方用生脉散合一贯煎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终使毒邪祛,正气复,病毒清,核酸转阴。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究产后抑郁(PPD)与初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的关系。方法 于2020年12月~2021年9月在广东省某家三级综合医院建立的母婴队列中招募产妇。产后第2天下午,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产妇进行筛查,评分≥10分者为产后抑郁产妇(PPD暴露组),并按1∶1配比(年龄±5岁、分娩方式相同)正常产妇(PPD非暴露组)。产后第3天上午,采集初乳标本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其TGF-β水平。分析比较两组产妇初乳TGF-β水平,并探究其与EPD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共招募90例产妇。PPD 暴露组产妇初乳TGF-β1、TGF-β2及TGF-β3的水平分别为 684.03(321.22,859.25)pg/mL,(5116.50±1747.04)pg/mL及(147.84±48.68)pg/mL;而PPD非暴露组产妇初乳TGF-β1、TGF-β2及TGF-β3的水平分别为745.67(596.00,964.22)pg/mL,(4912.40±1516.80)pg/mL及(168.21±48.15)pg/mL。PPD暴露组产妇初乳TGF-β1(P=0.026)和TGF-β3(P= 0.049)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产妇。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初乳TGF-β1(r=-0.23,P=0.03)及TGF-β3(r=-0.25,P=0.02)水平与EPD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初乳TGF-β1和TGF-β3水平降低与PPD有关,提示我们应加强孕产期PPD的早期筛查与早期干预,降低其对母乳成分的影响,从而促进婴幼儿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表现以及该病症对患儿肺部功能造成的影响。方法在本院中选取4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哮喘患儿38例,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并对其肺功能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共31例患儿存在发热症状,且热程、咳嗽时间、喘息时间分别为(3.68±1.23)d、(19.54±1.43)d、(12.34±1.64)d,各项时间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X线特征,肺纹理增强、斑片影对应人数分别为14例、18例,与对照组(30例、7例)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肺功能各项指标,如MEF、PEF等,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的患儿临床诊断过程中,医师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以及肺功能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以便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在提高诊断工作效率、质量方面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Th17、Treg及Th17/Treg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HBLF)患者外周血的变化,及其与病情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3例ACHBLF患者,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1名健康对照。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清中Th17、Treg频数,分析ACHBLF患者Th17、Treg频数的变化及其与TBil、ALT、PT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CBLF患者的Th17(1.96±0.99)%比CHB患者(0.59±0.40)%及健康对照者(0.26±0.20)%高(P0.05);ACHBLF的Th17/Treg(0.46±0.32)比CHB患者(0.12±0.11)及健康对照者(0.07±0.06)的高(P0.05);ACHBLF患者中,死亡者的Th17比存活者高;Th17细胞频数及Th17/Treg与PT、ALT及AST呈正相关(P0.05),与总胆红素无显著相关性,Th17/Treg与AFP呈正相关(P0.05)。结论 ACHBLF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Th17及Th17/Treg与病情进展相关,且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Th17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总结分析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推动医院制度的落实和管理的规范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多索茶碱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竹山县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10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4例)与治疗组(54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注射用多索茶碱,4 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 m 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玉屏风颗粒,1袋/次,3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及免疫功能和治疗后3、6个月复发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78%,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6.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 E明显降低,CD~(4+)、CD~(4+)/CD~(8+)明显升高,治疗组CD~(8+)明显下降,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免疫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6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分别为1.85%、3.70%,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20.37%、25.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多索茶碱治疗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能有效促进症状体征的缓解,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品管圈在缩短送手术患者至手术室时间的应用情况。方法对2015年6~11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对比,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实施传统送患者至手术室方式,研究组实施品管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要因发生情况、时间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前用药没有提前准备及核对,患者术前准备不足等要因发生情况中均好于参照组,且无论是接电话后送手术时间、送手术时间到手术室交接时间、交接时间到入室时间,还是平均时长,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对比中,研究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8.33%,参照组患者总满意率为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能够有效缩短送手术患者至手术室时间,有利于患者尽快、尽早治疗,保证其生命安全和健康,临床中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瘀紫、鼻衄、内脏出血等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ITP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ITP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主要手段,在ITP的研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制备与临床接近的动物模型是ITP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目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众多,主要有免疫造模、自发免疫模型、转基因造模以及其他造模方法。免疫造模是最常用的方法,实验用动物主要是小鼠,常用的注射途径是腹腔注射,常用的免疫原有抗血小板血清、单克隆/多克隆抗体、血小板等,自发模型与转基因模型比较少用。此外也有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主要有ITP热盛证模型,ITP肾阴虚证模型,ITP气不摄血证模型等,为该病的证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对近些年来ITP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该疾病的动物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