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易感人群服药来预防传染病已收到良好效果(1)。磺胺类药物预防猩红热,三哌喹和乙胺嘧啶预防疟疾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药物。药物预防鼠疫是一个新课题。目前国内外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免疫屏障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对陕西省近 10年脊髓灰质炎 (脊灰 )的免疫状况做出科学的评价 ,在地理特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各异的 3个地区采集 0~ 39岁健康人群血标本 86 6份测定脊灰抗体。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 88%、98 0 4%、92 73%,几何平均滴度 (GMT)分别为 1∶2 5 9 30、1∶10 3 6 9、1∶5 2 6 9。表明通过口服脊灰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 ,陕西省健康人群对脊灰已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2000~200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为了解陕西省麻疹流行状况 ,以加速控制麻疹 ,对陕西省 2 0 0 0~ 2 0 0 2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 :陕西省 2 0 0 0~ 2 0 0 2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比 1997~ 1999年上升了 6 5 7%。病例分布广泛 ,流行模式为爆发和散发并存 ,局部麻疹爆发影响着全省的麻疹发病水平。 3~ 6月为麻疹高发季节 ,0~ 2岁和 6~ 8岁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对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 ,2 5 %的麻疹病例未接种麻疹疫苗 (MV) ,2 4 %的病例免疫史不详。报告病例的年龄和免疫史状况说明 ,MV的初种和复种需加强 ,同时要在全省范围开展一定年龄组儿童的MV强化免疫 ,调整现行MV的免疫程序 ,健全麻疹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陕西省的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策略.方法 对麻疹流行强度、地理和时间分布、病例年龄构成和免疫史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陕西省2000~2005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7.89/10万~19.29/10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病例分布广泛,3~6月为麻疹高发季节.2000~2006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为83.40%,19.56%的病例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有≥1次免疫史者占52.81%.结论 麻疹疫苗初免及时性存在问题,各市计划免疫状况和麻疹流行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陕西省麻疹流行除有效接种率低的原因外,不排除疫苗对H1野毒株保护性不足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2005年病毒性脑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陕西省安康、宝鸡、渭南3个地区病毒性脑炎的监测,了解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乙脑IgM;由监测医院报告病例,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个案调查。结果398例病例中,乙脑IgM阳性病例76例,占19.10%。在发病7 d内、7 d后采集的血标本、脑脊液标本阳性率分别为26.24%,18.18%和20.59%,其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7 d内与7 d后采集的血标本与脑脊液检测结果一致率分别为86.67%和80.00%。病毒性脑炎发病6~9月较高,与乙脑IgM阳性病例时间分布基本一致,11月病毒性脑炎病例出现一个小高峰;病毒性脑炎病例中15岁以下占73.62%,乙脑IgM阳性病例中0~5岁最高占36.84%,其他病毒性脑炎5~10岁组最高占40.68%;乙脑IgM阳性病例中散居儿童和农民占比例较高为71.05%,其他病毒性脑炎学生占比例较高为56.83%;未接种及接种史不详在乙脑IgM阳性病例中占76.31%;出院时转归,乙脑IgM阳性病例和其他病脑治愈比例分别为67.11%,83.23%,病死率分别为9.21%,3.11%。结论乙脑病例在发病7 d内和7 d后采血进行IgM检测对乙脑诊断均有意义。应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在作好儿童乙脑防治的同时,加强对成人乙脑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陕两省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强化免疫的实施对控制麻疹发病的效果,为消除麻疹工作提供对策依据.方法 利用2005~2008年大疫情报告麻疹发病资料、人群麻疹抗体监测资料、强化免疫前后MV免疫史调查资料,探讨MV强化免疫的效果.结果 MV强化免疫后,8月龄~14岁人群的有MV免疫史率较强化免疫前显著卜升;8月龄~14岁人群强化免疫后的麻疹IgG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C)和阳性率分别为2 270.38±3.02 mIU/ml和98.68%,显著高于该人群强化免疫前的GMC(1 465.53±4.51mIU/ml)(t=6.86,P<0.01)和阳性率(89.78%)(X2=32.14,P<0.01);与强化免疫前的2005~2007年相比,2008年陕西省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结论 2007年陕西省MV强化免疫效果显著,已经建立了麻疹免疫屏障,但陕西省基础免疫工作中存在着MV免疫不及时的薄弱环节,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旬阳县沙阳乡和赤岩镇麻疹流行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6年10月~1997年1月期间,旬阳县沙阳乡、过岩镇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波及两乡镇37个村。累计发病225例,罹患率为1061%。无死亡病例。沙阳乡第一例麻疹病人为本次流行的首发病例,于1996年9月底由外省传入。本次麻疹流行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0~14岁组,在校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麻疹疫苗(MV)接种质量低造成的有效接种率降低以及漏种、漏卡造成易感人群大量积累,疫情报告不及时延误了应急预防措施的采取,是本次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2003年对3个年龄组的294份ELISA法检测麻疹IgG抗体后的血清,用中和试验加以证实。结果两种方法相关,但差异较大,相关系数0.423~0.684,阳性符合率64.76%~98.24%。结论排除两种试验方法本身敏感性的差异,麻疹ELISA-IgG试剂盒质量的稳定性、操作方法的精确性等问题值得关注,必须确保血清学检测方法标准化。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麻疹流行病原毒株和疫苗免疫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引起西安市麻疹流行的病原毒株,探讨相关的疫苗免疫因素。方法 采集麻疹病人咽拭子标本分离病毒,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病毒悬液中的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N基因碳末端的450个核苷酸(bp)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基因分型。用微量中和试验测定麻疹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和麻疹疫苗株和野毒株的中和抗体水平。结果 采集咽拭子标本13份,分离出麻疹病毒8株,分离率61.54%;8株麻疹病毒均为H1基因型H1a亚型。结论 H1基因型H1a亚型是引起西安市本次麻疹流行的病原病毒。此次麻疹流行不排除疫苗保护性下降因素和麻疹疫苗免疫工作中存在无效接种而造成的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西安市麻疹发病的实际情况,探讨接种麻疹疫苗(MV)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的主要原因。方法开展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病例静脉血3~5ml,进行麻疹IgM复核和IgG检测。结果西安市2004年12月麻疹病例较近年同期明显增多,而且病例中流动、常住人口分别占45.1%、54.9%;免疫后的流动、常住人口病例在发病年龄上无差异;免疫后病例与未免疫、免疫史不详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无差异,但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免疫后高于未免疫者;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免疫空白,接种技术、使用剂量、疫苗储运等因素也是引起发病的原因之一。结论做好MV的初种是控制麻疹发病的关键;变更MV免疫程序,将复种年龄提前到18~24月龄、接种剂量增加到0.5ml是必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