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2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1诊治的7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PFNA组和ALP组,分别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结果 71例均获得随访12~24(16.8±2.6)个月。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PFNA组优于A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随访期间未发现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股骨头颈切割及髋内翻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ALP组则出现1例股骨头颈切割、髋内翻2例,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ALP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牢靠、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背景:依降钙素作为抗骨质疏松的经典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抗骨质疏松治疗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中也有着显著的疗效。目的:评估依降钙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纳入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老年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国产依降钙素(每周1次)联合碳酸钙+维生素D(1次/d)治疗,对照组给予碳酸钙+维生素D(1次/d)治疗,疗程6个月。通过对比骨代谢指标、骨折愈合率、骨密度、血钙、血磷及不良反应来系统评估依降钙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有26例患者,对照组有28例患者完成试验,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基本一致;(2)依降钙素组在8,12,24周能明显抑制骨吸收指标β-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质量浓度(P <0.01),以及改善4,8周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P <0.01),并对骨折愈合、血钙及血磷无影响;(3)两组的骨密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提示依降钙素能够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的高转化状态,减少急性骨丢失,缓解...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人工椎间盘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较理想的方法,但目前对人工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研究还非常有限.目的:建立腰椎运动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腰椎小关节应力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正常腰椎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去除L4~5椎间盘、上下终板的有限元单元,加入SB-Chaite Ⅲ型人工椎间盘的有限元模型,保留L4~5椎间隙的纤维环及相关韧带,形成L4~5运动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垂直压缩、前屈、后伸、侧弯等不同载荷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记录小关节的应力,并与正常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应部位的应力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椎间盘置换后:①垂直压缩时上下椎体、双侧小关节内应力与正常节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②前屈、后伸时上下椎体前、后方及双侧小关节内应力与正常节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③侧弯时上下椎体左右两侧及双侧小关节内应力与正常节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小关节应力可保持在正常运动节段的水平,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可以达到腰椎生物力学性能重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临床应用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5年4月,应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严重畸形和不稳定17例17膝。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41~79岁,平均59岁。左侧10例,右侧7例。患者均因膝关节疼痛人院,病程1~7年。其中骨性关节炎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左股骨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1例,左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损伤及内侧侧副韧带断裂1例。术前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36-58分,平均48.6分;术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21~80°,平均57.4°。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7个月~3年,平均23.6个月。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无腓总神经麻痹、骨折或伸膝装置断裂等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迟发感染,再次手术取出假体,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行膝关节旷置待二期置换。其余16例最后随访时,HSS评分78~98分,平均91.1分,较术前平均增加45.5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75~100°,平均85.2°,最后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85~123°,平均108.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传统手术方式是椎间盘摘除,或摘除的同时行融合,远期疗效不十分满意;近年来认为人工椎间盘置换(ADR)是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测量了尸体腰椎标本椎间盘完整、髓核摘除和ADR后下位椎间隙内压力,证实ADR能消除椎间盘摘除的负面影响。为临床运用ADR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适应证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的适应证。方法:采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患者20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6.5个月),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0例患者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手术优良率达100%。术后X线征显示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移位、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主要适应证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人工椎间盘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较理想的方法,但目前对人工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研究还非常有限。 目的:建立腰椎运动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腰椎小关节应力的影响。 方法:在已建立的正常腰椎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去除L4~5椎间盘、上下终板的有限元单元,加入SB-Chaite Ⅲ型人工椎间盘的有限元模型,保留L4~5椎间隙的纤维环及相关韧带,形成L4~5运动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垂直压缩、前屈、后伸、侧弯等不同载荷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记录小关节的应力,并与正常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应部位的应力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椎间盘置换后:①垂直压缩时上下椎体、双侧小关节内应力与正常节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②前屈、后伸时上下椎体前、后方及双侧小关节内应力与正常节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③侧弯时上下椎体左右两侧及双侧小关节内应力与正常节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小关节应力可保持在正常运动节段的水平,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可以达到腰椎生物力学性能重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约占同期椎间盘突出的2‰,且症状复杂、隐蔽,诊断和治疗有别于一般的腰椎间盘突出。本病多由退变产生,也可见于明显胸背部外伤后,国外有文献报道约20%与外伤有关,年青人发生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多由于外伤引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自1998年6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12例,诊断明确,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AO非扩髓肱骨交锁髓内钉在肱骨干骨折不愈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O非扩髓(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加自体松质骨植骨在肱骨干骨折不愈合中的应用。方法 20例患者手术取出原内固定,行正向或逆向插入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在不愈合部位行丰富的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后进行影像学观察和疗效评定。结果 20例患者有15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9~23个月(平均13.8个月),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6.2个月)。除1例在12个月时仍未愈合予再次植骨后6个月获得愈合外,其余均在一次手术后获得愈合,优良率为90%。结论 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加自体松质骨植骨是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08例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分别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股外侧穿支皮瓣、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108例(游离移植98例,带蒂转移10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小4 cm×2 cm,最大44 cm×9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5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1例松解包扎后危象解除,4例再次手术探查,2例成活,2例坏死,其余103例顺利成活,皮瓣受区与供区创121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好,外形不臃肿;皮瓣供区遗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 结论穿支皮瓣不携带肌肉、深筋膜及运动神经,对皮瓣供区影响小,还具有血供可靠、质地薄、不需二期去脂整形的优点,是修复四肢浅表创面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