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常以cut-off值(C.O)作为阴阳性的界定标准,由于临界值是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的,因影响ELISA测定结果的因素较多,如标本因素、操作因素及试剂板间差、孔间差等,有的因素可使测定的吸光度(A值)上升,有的因素可使其下降,所以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从而引起室内质控失控,病人标本的前后结果S/C.O值不一致,特别是介于临界值灰区内的标本可能会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错误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离自儿童肺炎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产ESBLs及AmpC酶的耐药表型、基因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表型筛出产ESBLs及AmpC酶的耐药株;再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ESBLs与AmpC酶的基因型;并用ERIC-1R PCR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耐药质粒进行接合与转化;最后用WHONET5.4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6株肺炎克雷伯菌SBLs基因型除一株外其余均同时检出TEM与SHV型,部分产CTX-M-9或CTX-M-3型;28株大肠埃希菌ESBLs基因型有25株均产CTX-M-9型,半数产TEM型,少数产SHV或CTX-M-3型;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基因型仅见DHA型,大肠埃希菌仅检出一株CIT型AmpC酶;ERIC-1R PCR分型可见各型散在分布;质粒接合ESBLs成功17株,AmpC成功4株,ESBLs+AmpC成功2株,带有头孢西丁与四环素同时耐药的质粒4株转化成功.结论 ES-BLs基因型多样而AmpC酶基因型单一;两种酶的耐药基因均可通过质粒传播.加强耐药菌的流行监测,预防控制耐药传播与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60年代末,已有学者注意到患有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尿症的患者,大都同时伴有早发的心梗、中风以及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血栓栓塞,以后,McCullyu等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最先提出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心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1980年Wilken等又首先报道了终末期肾衰规律血透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后来又有报道认为血透患者Hcy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03~2009年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儿童细菌性痢疾病原菌的不同菌型及耐药性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志贺菌属在不同民族儿童中的分布和耐药性差异。方法采用VITEK32鉴定分离菌株;血清凝集法进行分型;根据CLSI的标准采用K-B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最后采用WHONET5.4和PEMS 3.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维汉两个民族男女儿童检出弗氏志贺菌均80.0%,分别为维族男、女童80.6%、95.8%,汉族男、女童86.0%、86.1%,以5~11月份居多,其他菌群全年散发;痢疾志贺菌与宋内志贺菌未在维吾尔族女童中发现,男童菌群总株数(188株)多于女童(132株);维吾尔族儿童中宋内志贺菌除了对亚胺培南与左氧氟沙星100.0%敏感外,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汉族儿童;而其他几群志贺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表现为维吾尔族儿童普遍低于汉族儿童。结论4种志贺菌在两个民族儿童中分布和耐药性有明显不同,应在预防控制和临床治疗细菌性痢疾时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儿童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2003-2009年儿童志贺菌属感染情况及耐药性,掌握细菌性痢疾的流行与分布.方法 收集2003-2009年3所医院收治的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分离菌株,血清凝集法进行分型,采用抗生素纸片扩散法(K-B)检测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世界耐药监测网软件(WHONET5.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乌鲁木齐市儿童中志贺菌属主要分布在0~3岁,占54.06%;时间以5~10月居多,占85%:志贺菌属的菌型分布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其次为D群宋内志贺菌,分别为276,27株;4群志贺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率为50%~100%,对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耐药率为0~62.6%,对亚胺培南100%敏感.结论 乌鲁木齐市儿童菌痢流行型为福氏志贺菌;菌群耐药性存在明显地区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003—2007年乌鲁木齐地区儿童肺炎患者筛检出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3种革兰阴性耐药菌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表型和基因分型的研究,以了解ESBLs在儿童革兰阴性耐药菌中的分布及差异性。方法采用VITEK32鉴定分离菌株,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标准,采用K—B法确证ESBLs;最后用基因芯片技术对ESBLs耐药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耐药表型显示,5年中产酸克雷伯菌ESBLs产生率由84.3%下降至35.3%,肺炎克雷伯菌稳定在50.0%~60.0%,而大肠埃希菌却由34.4%上升为72.1%;基因分型显示,大肠埃希菌多集中在ctx-m-9型和tem+ctx-m-9型,肺炎克雷伯菌大多同时带有tem型和shv型,产酸克雷伯菌则多集中在tem+ctx-m-3型。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儿童患者ESBLs产生率较高;3种革兰阴性菌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各不相同,应进一步加强对产ESBLs菌株的地方性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7.
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三种革兰阴性杆菌中AmpC酶耐药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mpC酶是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一种广谱β-内酰胺酶,有着比EBLs更宽的底物谱且对酶抑制剂不敏感,能水解包括3代头孢菌素在内的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细菌严重耐药^[1]。其中质粒介导的AmpC酶引起的耐药,因其多重耐药性、质粒携带转移、耐药株广泛传播及新基因型的不断发现等,已日益引起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高度重视^[2]。  相似文献   
8.
胱抑素C的临床意义与测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胱抑素C的发现和生物学特性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是1961年Clausen于脑脊液中首次发现,因它与哺乳动物胱蛋白A和胱蛋白B的结构及活性相似,当时被称为胱蛋白C。80年代中期瑞典的Simonsen等科学家研究发现并被报道可作为评估GFR的指标。CysC,又被称为芈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以前也被称为γ-微球蛋白及γ-后球蛋白,中译名为胱抑素C,是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基化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3.3KD,由1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带正电荷,等电点为9.3[1]。人的CysC基因片段位于20号染色体上,其基因序列在大多数组织中能稳定表达。Cys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2中的一员。半胱氨酸蛋白酶包括木瓜蛋白酶家族中的组织蛋白酶(主要存在于溶酶体中)和Ca2+激活蛋白酶家族中的Ca2+激活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内)。它们在细胞内肽类和蛋白质代谢特别是胶原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这些肽切酶是肽键内切酶,其作用取决于酶活化位点上的氨基酸残端半胱氨酸的巯基。编码CysC的基因5’侧翼序列与“看家基因”的启动子区具有相同的特性,故可将胱抑素C基因看作是“看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