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调查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查找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ICU2018年1—2月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ICU环境卫生学监测,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暴发流行。结果该院ICU短时间内10例患者发生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其中B08、C08、A02床患者标本检出的AB药敏结果相同,为一疑似克隆株;C09、B09、A03床患者标本检出的AB药敏结果相同,为另一疑似克隆株。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分别从输液泵、床头桌、床栏、输液塔、护理桌、监护仪、手消架、设备塔、床尾手摇、医务人员随身用品的标本中检出了类似的AB克隆株,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后,未再出现新发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于3月5日从环境及医务人员手的标本中未再分离出耐药AB。结论 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差及环境消毒不彻底是导致此次医院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遂宁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患者及其环境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B)耐药性与同源性,为预防AB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我院ICU患者医院感染检出的所有AB共计44株(患者组)及同期其环境及工作人员手分离出的所有AB共计35株(环境组)的药敏结果,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AB耐药情况,聚类分析判定其同源性。结果患者组AB检出率为9.98%(44/441),环境组检出率为11.95%(35/293)。患者组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其中最低的为复方新诺明(63.64%),环境组耐药率最低的为妥布霉素(37.14%)。比较两组菌株耐药率,头孢曲松(χ2=8.663;P=0.013)、妥布霉素(χ2=11.486;P=0.001)、庆大霉素(χ2=6.767;P=0.034)、左氧氟沙星(χ2=14.47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AB可分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黔北某县农村学龄儿童运动伤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类似地区的儿童运动伤害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遵义市余庆县1,060名9~16岁儿童的运动伤害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该县农村学龄儿童运动伤害的发生率为31.6%;男、女童间无明显差异;不同年级、年龄儿童以及父母是否外出务工儿童的运动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儿童的发生运动伤害的部位、伤害后相关处置行为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时无看护是儿童运动伤害的危险因素(OR=3.43,95%CI:1.38~8.51)。结论余庆县农村学龄儿童运动伤害发生率较高;不同年级儿童的伤害处置行为有差异。应基于伤害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并加强运动时的看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遵义市农村学龄儿童烧烫伤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儿童烧烫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遵义市凤冈县2所小学和1所中学共465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近一年烧烫伤情况,运用单、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烧烫伤影响因素。结果烧烫伤发生率为8.82%,36.6%是热水和热油导致,发生部位主要是手掌/手臂(53.7%),主要发生地是家中(75.6%),发生季节主要是夏季(46.3%)。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童发生烧烫伤的危险性较女童高(OR=5.38)、独生子女(OR=11.05)、留守儿童(OR=8.61)等是儿童发生烧烫伤的危险因素。学习成绩好(OR=0.45)、懂得烧烫伤正确处理方法(OR=0.83)等是烧烫伤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遵义市农村儿童烧烫伤发生率较高,应加强烧烫伤知识普及,关爱留守儿童,以降低其烧烫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质状况对遵义市农村学龄儿童伤害发生的影响,为制定不同体质状况儿童伤害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小学生2 865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体质状况、伤害情况等,采用单、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等对伤害的影响。结果:调查人群共386人发生伤害,伤害发生率为17.23%,其中消瘦、超重、肥胖儿童发生伤害人数分别为129、29和22人,发生率消瘦(21.43%)、超重(21.48%)、肥胖(24.44%),均高于正常儿童(14.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伤害发生有随BMI分类增高而升高的趋势。消瘦(P=0.019)、超重与肥 胖(P=0.003)在跌落伤、其他类型伤害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儿童。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0.83)是伤害的保护性因素,超重及肥胖(OR=1.59)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遵义市农村学龄儿童伤害发生率较高,超重及肥胖儿童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合理饮食及积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以降低伤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了解黔北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烧烫伤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中小学生烧烫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黔北地区随机抽取6所小学和3所初中,共调查1 855名中小学生,采用自制烧烫伤相关知识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烧烫伤知晓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在1 855名中小学生中,有238名在近1 a内发生过非故意烧烫伤,发生率为12.83%.中小学生烧烫伤知识总知晓率为85.54%,但近1/3的学生未能达到80%的正确率且能答全对的仅占34.72%.年龄、独生子女、留守类型和母亲文化程度是中小学生烧烫伤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024,0.083,0.039,0.069,P值均<0.05).结论 中小学生烧烫伤知识水平急需提高,学校、家庭、社会等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以留守学生及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为重点宣教对象,共同创造安全环境让中小学生远离烧烫伤.  相似文献   
7.
探索黔北农村学龄儿童跌落伤特征与干预效果,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儿童伤害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2年首次干预前先进行基线调查,调查黔北农村学龄儿童2 854名,经16个月的多次综合干预后,抽取其中1 502名儿童进行问卷随访调查,了解干预后跌落伤相关的知识、态度、发生率及变化差异.结果 基线调查2 854名,跌落伤害年发生率为6.24%;干预后调查1 502名,跌落伤害年发生率为3.93%,干预前后跌落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0,P<0.05),在道路情况、参与打架及受伤部位方面干预前后分布明显不同(x2值分别为9.92,9.38,6.33,P值均<0.05);小学生跌落伤的发生率(4.17%)高于初中生(3.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9,P>0.05);干预前后在“步行注意路面平整、骑车时注意力集中、玩耍时不互相推搡、运动时去宽阔地方、伤害发生后应拨打120”等方面知晓率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6.95,50.39,42.00,28.30,491.14,P值均<0.01).结论 黔北农村儿童跌落伤发生率较高,干预后跌落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相关知识掌握还不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切实将儿童跌落伤害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简化三步洗手法对卫生手消毒效果的影响,以进一步简化临床手卫生工作的流程。方法:将32例医学生分为两组,各16例,两组均使用洁芙柔免洗速干手消毒液,手消毒前后分别进行手部菌落采样。试验组采用简化三步洗手法搓揉10s;对照组采用六步洗手法搓揉15s。结果:卫生手消毒前后菌落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步洗手法进行卫生手消毒可有效清除手部细菌,并能达到卫生手消毒效果的要求,可作为一种简化临床手卫生消毒工作流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了解遵义市农村学龄儿童烧烫伤现状及干预效果,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遵义市农村学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近1 a的烧烫伤情况.结果 共调查1 503名学龄儿童,男、女比例为1.06∶1,烧烫伤发生率为3.79%,男童(1.60%)略低于女童(2.20%)(x2=2.12,P=0.145);留守(2.33%)略高于非留守(1.46%) (x2=0.39,P=0.535);不同性格儿童烧烫伤的发生率,以中间型性格为高(1.53%) (x2=8.41,P=0.015);监护人文化程度越高,烧烫伤发生率越低(x2=7.39,P=0.025).发生部位前3位依次是上肢(61.40%)、下肢(26.32%)、躯干(7.02%);治疗费用以100元以下(57.89%)居多.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间烧烫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6%,3.35%,x2=0.20P=0.652);干预后,干预组(2.73%)与对照组(5.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1,P=0.015).结论 儿童烧烫伤发生率较高,性格和监护人文化程度是儿童发生烧烫伤的影响因素.提供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可减少儿童烧烫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遵义市凤冈县农村学龄儿童运动伤害现状及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抽取遵义市凤冈县三所中小学四至七年级学生共465名,用自制问卷调查近一年运动伤害发生情况。结果 凤冈县农村儿童运动伤害年发生率为18.71%,男童高于女童(22.63% vs 14.41%);七年级儿童运动伤害发生率最高为29.28%,五年级最低为7.76%;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22.26% vs 12.20%);住校儿童高于走读儿童(24.53% vs 13.83%);伤害时的主要活动是奔跑(33.33%);损伤类型主要是擦伤(40.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运动前未热身(OR=3.834,95% CI:1.362~10.792),无人陪护(OR=2.403,95% CI:3.742~30.616),在水泥地板上运动(OR=4.175,95% CI:1.457~11.964),穿皮鞋(OR=7.301,95% CI:1.736~30.705)或者凉鞋(OR=4.316,95% CI:1.245~14.966)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关于“扭伤后冷敷”,未发生伤害儿童的知晓率高于发生伤害儿童(χ2=5.36,P=0.021),其它问题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凤冈县农村儿童运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较为明确,应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伤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