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因症就诊检出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才坚  徐静罡 《肿瘤》1998,18(1):49-51
目的探讨在就诊的肛肠病人中如何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方法在11家医院推广对肛肠病人的四项检查程序——直肠指检,乙结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和X线气钡灌肠造影。结果在4821例有肛肠症状的病人中,检出大肠癌188例,检出率为3.9%,其中180例有术后病理诊断。47/180例(26.1%)属早期癌(DukesstageA)。41/47例由上述四项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初发症状为:(1)便血(26例,持续15.2±9.4周后就诊,肿瘤平均直径2.58cm);(2)大便习惯改变(9例,33.4±19.7周,3.39cm);(3)腹痛腹块(10例,19.2±11.2周,5.0cm);(4)贫血(2例,17.2±9.9周,4.75cm)。8/12例的A0和A1期病例属便血组,并多位于直肠。41/47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其中15例伴有腺瘤癌变。术前曾作活检的27例中,12例未检出癌变细胞。结论四项检查对检出早期大肠癌是有效的,便血是提示早期癌最有价值的症状,加强大肠癌防治宣教,采用瘤灶多点或全瘤活检技术,高度重视大肠腺瘤和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将有助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工作10年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才坚  姚淇  徐静罡  郁宝铭 《中国肿瘤》2002,11(11):652-654
目的:评估上海市卢湾区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十年工作(1991年7月-2001年6月)的方法和效用。方法:在卢湾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1)建立全区一,二级医院参加的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网络;(2)培训医技人员和对有2周以上肛肠症状的病人推行4项常规检查程序(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大2便隐血主 X线气钡灌肠双对比造影;)(3)开展社区大肠癌防治健康教育;(4)对大肠癌因症就诊早诊断技术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上海市卫生局,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地1994年起向全市推广卢湾区大肠癌早发现的工作经验。结果:卢湾区建网后组(n=188)大肠癌初发肛肠症状至确诊的持续时间比建网前组(n=54)缩短。卢湾区组和区外对照组南市区组大肠癌的期别构成了有显著差异;卢湾区组早诊断技术换回每个DALY)dissabiity adjuted life year)费用折合727.03美元,属中等成本费用;至1998年,上海市大肠癌早期率达18.5%,较以前的6.5%和7.3%有了提高;健康教育干预后,居民大肠癌知晓率有明显提高。结论 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网络是开展大肠癌二级预防工作的有效形式。大肠癌因症就诊早诊断技术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宜技术。社区大肠癌防治健康教育可能对肛肠病人的就医行为产生干预效果,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因症就诊检出老年人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卢湾区建立大肠癌二级预防网络的10年期间检出106例早期(DukesA期)大肠癌,其中63例(59.43%)为老年人.结果老年组早期大肠癌检出率后5年较前5年显著增加(P<0.05).老年组三项肛肠症状(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腹痛腹块)的持续时间均较中青年组显著缩短(P分别<0.01或<0.05).老年组慢性疾病伴发率达68.25%,较中青年组(16.28%)显著升高(P<0.001),但两组的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别.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尽管老年早期大肠癌病人伴发重要脏器慢性疾患比例较高,但只要能早期诊断和治疗,远期疗效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区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显示。近30年期间男女性大肠癌发病率上升幅度均达到100%以上。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技术是一项可能提高大肠癌早期检出率,并且易于在基层医院推行的大肠癌二级预防的适宜技术。要进一步提高大肠癌的疗效,除了提高大肠癌的早期发现率和推行严格规范的大肠肿瘤切除技术外,加强大肠癌患术后的随访和康复指导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近10年间,上海市卢湾区一、二级医院的医技人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推动全科医疗服务工作的发展,探索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估体系。方法 采用德尔菲专家评判法,对城市社区全科医疗评估指标进行筛选,其核心是通过匿名方式进行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结果 产生了具有全科医疗特征的36项评估指标。结论 此法是客观、科学的评估体系。德尔菲法的应用是建立全科医疗评估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系统分析方法和价值判断领域内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实践验证,可以有力地推动社区全科医疗服务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及监测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及监测网络的效用作前瞻性评估.[方法]建立全区一、二级医院参加的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及监测网络;医技人员对有肛肠症状的病人推行四项常规检查程序(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和/或X线气钡灌肠造影);开展社区大肠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由专人负责对检出的大肠癌病人定期随访.并对卢湾区组123例大肠癌患者和对照组(南市区)136例大肠癌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卢湾区组(n=123)大肠癌早期的检出率较对照组南市区组(n=136)提高近19个百分点,两组期别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1);卢湾区组大肠癌5年生存率为57.7%,较对照组的24.3%显著提高(P<0.01);卢湾区组大肠癌累积死亡率为45.5%,较对照组的74.3%显著降低(P<0.05).[结论]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和监测网络是一项可能提高大肠癌早期检出率,延长大肠癌病人生存时间和降低累积死亡率的肿瘤防治技术,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易于在基层医院推行的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区全科医疗过渡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科医疗作为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在欧美各国蓬勃发展,并进入中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社区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全科医疗越来越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实施形式,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都还不够规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区从1996年开始对城市社区全科医疗过渡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全科医疗服务评估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全科医疗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部分和理想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一套科学,实用,灵敏的社区全科医疗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拓宽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新理念,考核评估指标是遵循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评判法进行指标的筛选。组成了6大类,36个指标的二级指标系统,各指标通过权重分配后,最终确立综合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卢湾区社区特困老人医疗服务的社会救助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上海市卢湾区医务人员在区政府各有关部门支持下,自1994年起在一区建立社区特困老人医疗服务的社会救助网络。4年来,特困老人年人均门诊3.9次,年人均受访视2.2次,78.1%的患病特困老人疾病好转或稳定;年均住院利用率5.4%,89.5%的患大病特困老人住院治疗后疾病痊愈或好转出院。特困老人次均门诊费用较营保公费老人组下降32.1%,日均住院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分别较医保老人组下降21.5%和30.4%。作者认为,卢湾区特困老人医疗服务的社会救助网络是一项操作性较强、行之有效的社区特困老人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医疗经费的控制使用保证了网络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大肠癌已成为上海市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为提高大肠癌的早期发现率,上海市卢湾区从1991年7月~2001年6月,开展社区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工作已经10年。共检出早期(Dukes'A期)大肠癌106例,其中15例(14.15%)是右半结肠早期癌,包括横结肠近肝曲段、结肠肝曲、升结肠和盲肠。现将该15例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