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在鉴别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和周围型肺癌(PL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我院及外院手术后病理证实的72例肺IMT及79例PLC的资料。使用A.K(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it)软件从CT平扫图像中提取高通量数据,对其进行特征筛选及降维,去除了重复性差、冗余度高的特征。将数据按照7∶3∶3比例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及测试集,其中外院数据作为测试集。采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机器算法对所提取较优特征建立分类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ROC),计算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的效能差异。采用测试集对三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评估,并绘制ROC曲线。结果共提取396纹理特征,通过特征选择及降维获得12个较优的纹理特征,三种分类模型符合率分别为77.1%、62.9%、82.9%,特异度分别为61.1%、55.6%、83.3%,敏感度分别为94.1%、70.6%、72.4%,AUC值分别为0.791、0.748、0.859,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ROC-AUC值无统计学意义,随机森林符合率(82.9%)更高。测试集三种模型AUC值分别为0.807、0.739、0.781。结论基于CT平扫建立的影像组学特征模型有助于区分肺IMT和PLC,为临床准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结肠癌耐药相关微小RNAs (miRNAs),探究miRNAs对化疗耐药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结肠癌细胞系HCT8及其耐长春新碱细胞系HCT8/v中miRNAs的表达差异,对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s应用RT-qPCR进行验证,对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利用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预测到的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342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190个表达上调,152个表达下调。RT-qPCR验证结果示miR-125-5p、miR-181c-5p和miR-153-3的表达情况和芯片检测结果一致;miR-130a-3p和miR-149-3p的表达与芯片检测结果不一致。GO分析结果显示,耐药相关基因主要富集的旁路是RNA聚合酶II调控区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旁路,主要通过正向调节发挥作用,位置主要是在细胞内有界细胞器上。KEGG分析结果显示,耐药相关基因最为富集的是轴突导向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及磷脂酶D信号通路。结论:miRNAs与结肠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对这些miRNAs的研究能使我们对结肠癌的化疗耐药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逆转化疗耐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骨代谢标志物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前后的变化,及其与治疗疗程进展的关系,探讨激素治疗后育龄期、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患者骨代谢水平的特征;分析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在糖皮质激素治疗SLE中诊断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 检测40例SLE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的骨代谢标志物(BGP、β-CTX、PICP),测定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果 ①糖皮质激素治疗前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激素治疗早期,骨形成标志物BGP、PICP明显下降,骨吸收标志物β-CTX明显上升,治疗3、6、12个月后的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激素治疗后,围绝经期组较育龄期组β-cTx、PTH、FSH水平明显升高(P<0.05),绝经后组与围绝经期组比较,β-CTX、BGP、PICP、FSH均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糖皮质激素治疗3、6、12个月后测股骨近端、腰椎、Ward三角的骨密度,其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变化差异缺乏一致性.结论 糖皮质激素治疗SLE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在治疗早期有明显变化;而同阶段不同部位骨密度变化存在差异,骨代谢标志物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有重要意义,骨代谢标志物联合雌二醇(E2)可为围绝经女性骨质流失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BL-12在体外对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30、60、90μg/mL)的TBL-12处理PC-3和DU145前列腺癌细胞,分别用Cell Counting Kit-8法(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TBL-12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明胶酶谱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BL-12能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30μg/mL TBL-12能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以及肿瘤转移(P0.05)。90μg/mL的TBL-12处理后,PC-3细胞的集落形成率降至(8±3)%,迁移率由(53±11)%降为(12±4)%,侵袭细胞数由每个视野(1 085±101)个细胞减少到(29±18)个;而DU145细胞的集落形成率降至(5±2)%,细胞迁移率由(54±6)%降为(9±1)%,侵袭细胞数由每个视野(516±38)个减少到(10±9)个。明胶酶谱检测发现TBL-12可降低MMP-2、MMP-9的酶活性(P0.05),90μg/mL的TBL-12处理后,PC-3细胞中MMP-9的酶活性降至(36±5)%,MMP-2降为(43±8)%;DU145细胞中MMP-9的酶活性降至(30±10)%,MMP-2降为(40±6)%。结论 TBL-12能显著抑制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在体外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具有潜在的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多肽联合~(125)I粒子植入及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72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125)I粒子植入及吉西他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脾多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功能情况、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CA199和CA24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化疗前比较,观察组化疗后CD3~+、CD4~+及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及NK显著升高;对照组化疗后CD3~+、CD4~+、CD8~+、CD4~+/CD8~+及NK均明显下降(P0.05)。化疗后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及NK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观察组死亡17例,对照组死亡24例,死亡原因包括全身性多发转移、肝转移、呼吸衰竭。观察组12个月生存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多肽联合~(125)I粒子植入、吉西他滨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广州市及周边地区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手足口病病例968份,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肠道病毒(EV)核酸检测,将其分为肠道病71型(EV71)、萨克奇病毒A组16型(CAl6)、非EV71、CAl6阳性肠道病毒(N)三类,分离部分EV71毒株并进行全基因测序和分析。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经在线比对后进行Ev型别鉴定。结果分析显示2011年广州市及周边地区HFMD的高发年龄段为年龄小于4岁的儿童,1.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5-7月为发病高峰期;EV71和CAl6为HFMD的主要病原:但有24.79%的病例由其他肠道病毒(EV)型别引起。基于全基因序列构建种系发生进化树显示,所分离的6株EV71毒株与c4亚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性和最高的同源性。结论2011年EV71和CAl6为广州市及周边地区流行的主要病原,EV71病毒株分离株属于c4型,且遗传性较稳定,但存在部分其他型别Ev引起HFMD。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的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CT影像及病理资料,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9例.结果 本组10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32~79岁,平均53.4岁,其中8例无任何临床症状,由B超体检发现,仅2例有与脾脏增大相关的轻微临床症状.10例均为单发,共10个病灶,直径3.2 ~6.6 cm,CT平扫所有病灶均为囊性低密度灶,境界清楚8例,不清楚2例,其中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分隔的病灶有6例,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海绵状淋巴管瘤,另外4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的病灶,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密度均匀、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囊状淋巴管瘤.10例中误诊为脾脏囊肿1例.结论 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少见,成年人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患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其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有关,海绵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的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无强化;囊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较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密度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