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机械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M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下肢DVT 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置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治疗后3个月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溶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血清FIB、DD和血浆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行PMT治疗较行CDT治疗可缩短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患肢周径缩小时间、患肢消肿率及静脉通畅评分与行CDT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 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16例,经SAFARI开通,采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内支架(stent)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0(3~18)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3.75%(15/16),二期通畅率为100%。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0.15增加至术后的0.89±0.19(P0.05)。结论 SAFARI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主要是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的狭窄阻塞而导致的肝后性门脉高压,病因不明,少数患者可同时合并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的狭窄阻塞.本院自1996年9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513例BCS患者,其中合并SVC狭窄阻塞者3例,现将其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2008年5月收治的15例CVST均行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6例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结果本组13例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或部分缓解,其中11例头痛消失,2例存在轻度头痛;余2例病程较长者残留语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及新的神经功能症状。术中、术后亦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经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CVST能使闭塞的静脉窦恢复再通,有效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是CVST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天性巨结肠症在胃肠道畸形中占第二位 ,新生儿发病率为 1 5 0 0 0 ,在成人中更为少见 ,故易误诊。我院从 1990~ 2 0 0 0年以来收治的 5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均在外院误诊 ,3例在我院术前误诊。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175 5岁 ,平均 30岁。1 2 临床表现  5例均有长期便秘史和不完全肠梗阻的症状 ,其中 1例在外院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术后 16年 ,1例有黑便史 1年 ,排尿困难及急性肠扭转、肠梗阻各 1例。1 3 误诊情况  1例在外院诊断为乙状结肠扭转 ,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术 ,术后 16年再次出现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组27例,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超确定诊断。13例发病在3周以内,表现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14例发病超过3周,表现为慢性静脉阻塞。13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14例经患侧腘静脉穿刺。11例溶栓前置入滤器,16例未置入滤器。均先行经导管溶栓治疗,之后7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20例球囊扩张后行内支架植入术。结果13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导丝成功通过狭窄段8例,不能通过5例,改为造影导引下患侧腘静脉穿刺;14例直接行患侧腘静脉穿刺,在深静脉造影的导引下均穿刺成功。溶栓时间(85±16)h,尿激酶用量(300±32)万U。13例急性发作者血栓完全溶解,14例慢性者彩超报告管腔内见血流信号,提示血管部分再通。27例术后造影显示髂-股静脉血流通畅。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1个月。19例静脉造影或超声显示髂-股静脉通畅,临床症状消失,8例深静脉造影或彩超提示髂-股静脉血流基本通畅,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但仍存留肢体轻度肿胀。结论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14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喜蹲踞.2002年12月6日入院,查体:口唇颜面紫绀,杵状指、趾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P2减弱.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21.4mm,左心室内径28 mm,右心房内径42 mm,右心室内径30.1 mm,左心房发育稍差,主动脉骑跨约55%.肺动脉瓣增厚,开放受限,左右肺动脉发育尚可,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室间隔上部中断约15.8mm,房间隔中部中断约20.1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6, 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0.27.心脏X线片示:双肺血减少,心影稍大,肺动脉段凹陷.血常规:白细胞7.6×109/L,血红蛋白166g/L,红细胞压积0.65,凝血酶原时间14.8秒.  相似文献   
8.
阑尾恶性肿瘤的诊治(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阑尾恶性肿瘤临床较少见 ,术前诊断较困难。我院19912 0 0 1年治疗的 5例阑尾恶性肿瘤 ,均在术前误诊。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例 ,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4 877岁 ,平均 5 5岁。1 2 临床表现 以转移性右下腹痛急诊入院 2例 ,反复右下腹痛 1个月并加重 1周 1例 ,右下腹包块 3个月1例 ,腹痛、腹胀 3年 1例。查体可触及右下腹部包块 2例 ,B超提示右下腹包块 3例。1 3 误诊及确诊情况 例 1术前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术中见阑尾肿胀 ,尖端可触及黄豆大小硬块并已穿孔 ,腹腔有约 10 0ml脓液 ,术后病理诊断为阑尾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等治疗外科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外科术后急性下肢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对照组25例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Fogarty导管顺向及逆向取栓治疗,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经足背静脉滴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双下肢周径差值、血凝指标[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并统计疗效。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100%。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减小(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D-D、FIB均降低(P0.05),PT、APTT均延长(P0.05);治疗组治疗后D-D、FIB均低于对照组(P0.05),PT、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等治疗外科术后急性下肢DVT是一种创伤小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存在溶栓禁忌者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静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搜集2000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因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狭窄或闭塞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5~72岁,平均(58±4)岁.17例患者给予单纯球囊扩张,43例给予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后测量梗阻流入侧血管内压力,结果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 60例患者血管成形后,梗阻流入侧测得静脉压力在狭窄开通前为(24.8±2.3)mm Hg(1 mm Hg=0.133 kPa),开通后为(7.1±1.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2,P<0.01);临床症状完全缓解27例,部分缓解28例,无效5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出现再狭窄10例,经再次介入后再通6例,4例转外科手术.结论 对上腔静脉及其属支静脉狭窄或闭塞行介入治疗可以迅速解除梗阻,恢复血流通畅,降低梗阻远端静脉的压力,缓解临床症状.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different methods and their outcomes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stenosis or occlusion in superior vena cava and its branche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SVC and its branch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mong them, 38 were males and 22 were females, with age range from 15 to 72 years old(mean age 58). Seventeen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thrombolysis, and the rest 43 patients accepted percutaneous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Before and after that, the pressures within the vein were measured at the inflow side. The paired-t test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ressure at the inflow side dropped from (24.8±2.3)mm Hg to (7.1±1.5)mm Hg(1 mm Hg=0.133 kPa),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t=3.232,P<0.01). The clinical outcomes included complete relief in 27 patients, partial relief in 28 patients and non-relief in 5 patients. No major complications occurred. During 6 months follow up, restenosis occurred in 10 patients, among whom 6 received repeat intervention with good results. The other 4 patients turned to surgery .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stenosis or occlusion in SVC and its branches could recanalize the vessels, restore the blood flow and relief the clinical sympto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