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1 岁,主因四肢麻木、无力 10 个月,于2016年4月28日入院。患者10 个月前(2015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间断性瘙痒,可耐受,用力揉搓后缓解,未予特殊处理。自认为"血吸虫病",自行服用吡喹酮7 d(具体剂量不详);10 d后出现双手、双足持续性麻木,无加重、缓解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卵巢非侵袭性低级别浆液性癌(low-grade serous carcinoma,LGS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病理诊断为卵巢非侵袭性LGSC且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点、手术过程和随访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共有5例非侵袭性LGSC且保留生育功能患者,中位年龄29岁(24~34岁);1例行开腹手术,4例行腹腔镜手术;4例手术行卵巢囊肿剔除,1例患者因为卵巢急性扭转坏死行受累附件切除。1例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为IB期,4例为IA期。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接受进一步治疗。中位随访7个月(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复发,1例患者自然受孕且母胎情况良好。结论对于非侵袭性LGSC患者,能否保留生育功能、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的生育情况、复发率及随诊方案,仍是目前临床处理的棘手问题。本研究为年轻的非侵袭性LGSC患者提供了保留卵巢的选择,但患者的长期预后(包括生育和生存)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动态增强MRI探讨动脉粥样斑块Gd-DTPA强化的特点和强化机制.方法 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高脂饮食联合内膜剥脱术在腹主动脉建立斑块模型.术后10~16周行动态增强MRI扫描.以71 s为间隔获得35帧TtWI,并在第3次扫描开始的同时静脉注射Gd-DTPA.扫描结束后12 h内取动脉斑块行HE和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新生血管.在MRI上测量斑块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曲线的描述性参数,和新生血管计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分析斑块强化特点.结果 静脉注射Gd-DTPA后,动脉斑块明显强化,呈现"快进慢出"的特点.斑块内部强化程度不均匀,纤维成分强化较强,脂质和炎细胞聚集灶强化较弱.新生血管计数(117.7±93.3)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得到的峰值(1.05±0.30)、初始斜率(0.82±0.28)和7 min曲线下面积(4.97±1.67)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3(P<0.01)、0.468(P<0.05)、0.554(P<0.0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特点.新生血管生成、内膜通透性增加及细胞外基质增多可能是斑块被Gd-DTPA强化的原因.DEC-MRI定量分析斑块新生血管密度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西格玛性能验证图评价某职业健康体检机构血细胞分析检测项目中主要指标的检测性能,指导质量改进。方法收集该机构2016年10月实验室血细胞分析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和2016年第二次全国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将该实验室的血细胞分析检测项目的室内控制累积变异系数作为不精密度(%)的估计值,将室间质评结果中的百分差值作为该实验室的偏倚(%)估计,采用卫生行业标准WS/T406-2012的允许总误差作为质量控制规范,用专业软件绘制该实验室的血细胞分析检测中主要八个项目的西格玛性能验证图。结果白细胞计数的西格玛值达到了"δ≥6"水平,检验性能一流;血红蛋白的西格玛值位于"4≤δ5",检验性能良好;Hct,HCV和MCHC的西格玛值均在"3≤δ4",处于临界水平;而红细胞、血小板和MCH的西格玛值位于"2≤δ3"水平,检验性能欠佳。结论西格玛性能验证图可直观地反映该实验室对血细胞计数不同检测项目的检测性能水平,促进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位居美国肿瘤死亡原因第4位[1]。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80%的患者首诊时已有扩散及转移,传统的放化疗对胰腺癌患者治疗效果不好,手术是现今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即使患者可以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76例高血压伴 2型糖尿病患者、83例高血压患者、79例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 ,观察颈动脉病变 ,并作血脂、血凝测定。结果 高血压伴 2型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 (76.3 % )显著高于高血压组 (5 6.6% )和 2型糖尿病组(5 0 .6% ) ,(P <0 .0 5 )。三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 5 9.2 %、5 1.8%、和 5 3 .2 %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但三组中有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斑块病变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均较颈动脉正常者显著增高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10年出版的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与上一版2000年版的WHO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从标题到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经过10年的发展,消化系统肿瘤的种类增加不明显,但对每个疾病的理解和分类更加细致和完善.本文就两版WHO胰腺肿瘤的变化做一个解读.  相似文献   
8.
正常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 ,胞质具有双嗜性、黏液性 ,核拥挤 ,上皮异型性在正常上皮中看不到。鳞状 (变移 )上皮化生 过去曾以表皮样化生和多层化生命名 ,即正常的立方导管上皮被成熟复层鳞状上皮或假复层变移上皮取代而没有异型性的过程。胰腺上皮内肿瘤 1A(PanIN 1A) 包括幽门腺化生、杯状细胞化生、黏液细胞肥大、无异型性的导管上皮病变、黏液性导管增生、单纯增生、黏液细胞增生、导管上皮增生和非乳头状上皮肥大。表现为扁平上皮病变 ,即上皮细胞变成高柱状 ,核位于基底部 ,核上有丰富的黏液。细胞核小 ,圆…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测量乳腺病变大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在乳腺病变大小测量中的价值.方法 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乳腺手术的104例息者共104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将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测得的病灶大小与常规超声及病理测得的病灶大小进行比较,分析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与常规超声测值差异的病理组织学基础.结果 62.7%(27/43)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仅1例乳腺良性病变(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6.16×10-12).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主要为导管内癌或浸润癌伴导管内癌成分.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为炎症.结论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大小测值较常规超声增大多见于乳腺癌,测值增大区病理以恶性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方法复习2例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抗体包括CD3,CD20,CD79α,CD5,Bcl-2,Bcl-6,CD10,CD23,CyclinD1,AE1/AE3)、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结果 2例患者均为汉族,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7岁和53岁,女性患者伴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及过敏性紫癜。术前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术后大体检查均可见边界清楚的肿物,内含小囊。镜下可见成片的小到中等大小弥漫淋巴细胞,主要是中心细胞样细胞和/或单核样淋巴细胞,偶见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小血管丰富,血管周围可见较多浆细胞;并可见多房囊肿,囊壁被覆鳞状上皮细胞及柱状上皮细胞,伴淋巴上皮病变,囊壁Hassall小体增多并囊性退变,内见粉染物;存在反应性增生的淋巴滤泡,周围脂肪组织内散见多处小结节。免疫组化显示CD20、CD79α和Bcl-2弥漫阳性,囊肿上皮及赫氏小体(Hassall's corpuscle)AE1/AE3阳性,上皮间可见CD20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PCR显示2例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variable region,IgHV)基因重排阳性。2例患者均开胸行肿物及部分胸腺切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7和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少见,具有明显特点:亚洲人多发,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大体及镜下可见多房囊肿,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的浆细胞分化,缺乏凋亡抑制蛋白2-黏膜相关淋巴瘤转位基因1(API2-MALT1)融合基因等。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临床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