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冠心病(CHD)防治工作中,早期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但它们未能完全解释冠心病过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寻找非传统的危险因素成为冠心病众多临床研究中的热点。我院对72例CHD患者血清尿酸(uA)及尿微量白蛋白(MA)水平进行检测,探讨两者在CHD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输血是临床治疗,尤其是在肿瘤根治手术和肿瘤放疗及化疗期间必不可少的支持疗法,它一方面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耐受力和疗效;另一方面又会对其免疫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如肿瘤复发率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为探讨输血对恶性肿瘤体液免疫水平的影响.我们对62例恶性肿瘤患者输血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和IgG水平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医院收治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四妙汤,每日1剂,疗程2个月。比较两组血尿酸、血沉、CRP、肾功能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72/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6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P0.05)。两组治疗后UA、ESR、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5.45、5.20、4.78、4.56、4.35、4.39,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t=4.11、4.02、4.55,P0.05)。两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5.45、5.20、4.78、4.56,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t=4.11、4.02,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75),对照组为12.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P0.05)。结论:相比西医常规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能显著提高疗效,能进一步降低血尿酸,消除炎症,改善肾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6及IL-4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60例COPD患者(COPD组),分别在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抽取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广6和IL-4水平,同时常规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OPD组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IL-6及IL-4水平[(106.75±30.45)、(90.36±13.25)ng/L]明显高于COPD组缓解期患者[(84.26±10.76)、(80.35±8.21)ng/L]及对照组[(78.15±10.11)、(75.28±6.38)ng/L](P<0.05或<0.01),COPD组缓解期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IL-6、IL-4水平与PaO_2、FEV_1%呈负相关(P<0.05),与PaCO_2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6及IL-4参与了COPD气道炎性反应,对COPD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组60例则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对合并症状及时给予相应处理.结果 观察组在症状缓解和消失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由于各种肝内外因素所致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最终引起肝细胞内脂类物质蓄积过多和变性的病理综合征。NAFLD具有明显的代谢综合征的特征,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密切伴随。此病的发病机制是在复杂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作用下。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向肝硬化的进展过程中导致脂肪代谢、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的异常.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清楚,对NAFLD尚缺乏十分有效且安全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ET-1、VEGF、HIF-1α在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意义。方法:选择40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COPD稳定期患者(实验组)和20例无肺动脉高压的COPD稳定期患者(对照组),予超声多普勒进行肺动脉压力检测、肺功能试验、动脉血气分析,并检测血浆ET-1、VEGF、HIF-1a水平。结果: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患者(实验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动脉血氧分压(60±6mmHg)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有显著性差异,血浆ET-1(271.7±33.5pg/ml)、VEGF(261.4±49.2pg/ml)、HIF-1a(278.4±79.1ng/ml)浓度显著高于无合并肺动脉高压组(P0.05)。结论: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均存在着ET-1、VEGF、HIF-1a等因子的升高,ET-1、VEGF、HIF-1a在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形成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小剂量红霉素对中重度COP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以及气道中性粒细胞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中重度COPD随机分为红霉素组(30例.红霉素1日250mg)和对照组(30例,1日安慰剂1片).对治疗前和治疗后第三、六个月进行各项指标的比较.所有的患者均保持原有治疗不变。入选患者测量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WD)、诱导排痰测定痰中白细胞总数计数、痰和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B2整合素(CD11b/CDl8)的浓度。结果红霉素治疗后①肺功能:与对照组比较,红霉素组在治疗第三、六个月束深吸气量(IC)均提高(两者P〈0.05)。②红霉素组在治疗第六月末与治疗前比较6MWD显著提高(371.29±70.59m vs350.33±69.75m,P〈0.05)。③红霉素组在治疗第三个月末、治疗第六个月末与治疗前相比诱导痰白细胞总数降低(两者P〈0.05)。④红霉素组在治疗第六月末与治疗前比较痰和血NE浓度均显著降低(两者P〈0.05).⑤治疗第三个月末、治疗第六个月末与治疗前比较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明显下降(两者P〈0.05)。结论长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可以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抑制其活化;提高肺深吸气量(IC)和运功耐力,一定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