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观察正常高值血压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92例T2DM患者根据偶测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组。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收缩压(106.65±12.60mmHg)和舒张压(73.85±6.97 mmHg)均高于正常血压组(133.68±10.65 mmHg、86.03±8.55 mmHg),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该组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83.3%)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对T2DM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应重视这部分人群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2.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104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T2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2例.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前及干预3个月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数量和类型.结果 罗格列酮干预3个月能显著降低TG水平(P<0.05),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HDL-C水平升高(P<0.05).罗格列酮干预6个月颈动脉IMT减少、管腔内径增大、AS斑块的数量减少和类型改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罗格列酮能改善合并颈动脉硬化的T2DM患者的血脂谱,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AS斑块的发生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多普勒检查205例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双侧颈动脉。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餐后两小时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尿酸(UA)等指标。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四组间FPG、HbA1c、FINS、2hINS和舒张压(DBP)均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TC、LDL-C、UA、收缩压和脉压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HDL-C明显低于颈动脉正常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LDL-C及UA均高于其他组;不稳定斑块组的HDL-C均低于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TG、LDL—C、2hPG进入回归方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年龄、血压、血脂及餐后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在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也应控制餐后血糖,更应重视血压、血脂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检查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血脂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斑块的数量和类型.结果 治疗组FBG、FINS、甘油三酯、HbAlc均明显降低(P<0.05),ISI显著上升(P<0.01);IRI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颈动脉IMT减少、管腔内径增大、斑块的数量减少和类型改变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低血糖、改善IRI、提高ISI的同时,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与罗格列酮联用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和中效精蛋白胰岛素组,两组均联合口服罗格列酮。持续观察12周,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达标时间、短效胰岛素注射次数、低血糖出现次数,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体重增加情况。结果甘精胰岛素组FBG达标时间、HbAlc水平及出现低血糖次数、体重增加值均低于中效精蛋白胰岛素组(P〈0.05);平均甘精胰岛素使用剂量大于中效精蛋白胰岛素;加用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的量和注射次数及胰岛素总量显著低于中效精蛋白胰岛素组(P〈0.01)。结论口服降糖药疗效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有更显著的降糖效果,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T2DM)空腹血糖(FPG)水平与胰岛素释放的关系,以了解葡萄糖毒性对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124例初发T2DM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结果,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作为胰岛素抵抗(IR)指标,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作为胰岛素分泌的指标,比较初发T2DM患者在不同FPG水平胰岛素分泌不足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1)初发T2DM主要表现为IR伴胰岛素分泌不足.(2)当FPG≥11.0 mmol·L1时初发T2DM人群中口服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 葡萄糖毒性作用会干扰对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判断,将初发T2DM患者的FPG控制在11.0 mmol·L1以下进行OGTT,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2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围手术期胰岛素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对需胰岛素治疗的围手术期T2DM患者,分别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CSII组25例)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MSII组20例)。观察两组给药后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手术切口愈合时间、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CSII组与MSII组血糖经治疗后各时点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均可达标控制。CSII组治疗后空腹及凌晨3点血糖下降较MSII组明显(P<0.05)。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低血糖发生率低,手术切口愈合时间短、胰岛素用量少,与MSII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T2DM患者使用CSII治疗更有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肥胖对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199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受试者腰椎(L1~4)和股骨部(股骨颈?Ward’s三角?全髋)的骨密度?再根据体质指数?腰围进行分组对比,比较不同的肥胖类型对各部位骨密度的影响,并分析腰围?臀围?腰臀比?腰高比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根据体质指数分组,肥胖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均显著增高?腰围≥90 cm的腹型肥胖患者腰椎各部位骨密度显著增加,而在股骨(股骨颈和Ward’s三角)这种显著性差异消失;根据股骨颈的T值分组,发现骨质疏松组年龄更大?体重更轻?BMI更小?腰围更小?臀围更小?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各部位的骨密度均与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呈显著正相关,而仅股骨部位骨密度与年龄负相关?校正身高和体重后,股骨颈骨密度与腰高比和臀围负相关,Ward’s三角部位的骨密度与腰围?臀围?腰高比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的男性患者股骨的骨密度与腹型肥胖负相关,提示腹型肥胖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股骨骨密度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军卫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606-6606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CSⅡ)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CSⅡ组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DI)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的变化。结果 CSⅡ组的胰岛素用量、HOMA-IR、血糖、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明显比MDI组降低,P〈0.05,但IAI明显增加,P〈0.05。结论 CSⅡ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好于MD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