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临床护理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针对医疗市场新形势,提出了实施专科护士培训、设立标准化护理单元、实行医护分开综合目标管理等临床护理发展新趋势,并对其优势和不足以及具体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为改进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和正常人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水平,应用APAAP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含量高于正常人;而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比值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35例囊尾蚴病患者进行了间接非特异性和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结果表明,此病患者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在囊尾蚴抗原作用下肥大细胞也可出现明显的脱颗粒反应。从而进一步证明,囊尾蚴病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特异性IgE,致敏的肥大细胞在囊尾蚴抗原作用下发生脱颗粒反应,释放出组织胺等生物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双抗体夹心法和竞争性蛋白结合法,检测了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期病人和正常人血清总EgE水平与血浆中cAMP含量.结果表明病,人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血浆中cAMP含量却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IgE及其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可能参与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延边地区朝鲜族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整理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延边大学医院住院及门诊资料完整的朝鲜族慢性丙型肝炎3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60岁)和中青年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特点,同时进行感染危险因素的比较研究.结果 比起中青年组,老年组患者的主要感染危险因素是血制品的应用、反复的针灸治疗及纹眉史(P<0.01),老年患者中皮肤瘙痒、脾大、肝硬化、腹水、出血等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组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低于中青年组(P<0.01),而丙肝病毒核酸定量(HCV-RNA)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结论 与中青年组患者比较,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血细胞计数减少和肝脏的储备功能差,这些因素导致了治疗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患者维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加强病历质量管理,规范病历书写,是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重要举措和保障.下面就病历书写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一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IgE与白细胞介素4(IL-4)是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和介质,也是检测工型超敏反应的重要指标。为了论证Ⅰ型超敏反应与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对急、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结合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浓度的变化,检测了血清内IgE和IL-4含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免疫学技术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乙型肝炎发病机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工作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BV)本身虽能感染肝细胞,但它在体内的存在与肝损伤不完全相关。HBV 感染后不仅影响机体的免疫平衡,还可引起损伤性的免疫应答。过去多数学者认为,除Ⅰ型变态反应外,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在肝损伤的免疫机制中起一定作用。最近,有些学者观察了乙型肝炎患者的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的各种试验以后认为,IgE 及其介导的免疫反应可能与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通过观察与Ⅰ型超敏反应相关的生物活性介质--组织胺对家兔肝脏有无直接损伤作用,进一步论证Ⅰ型超敏反应对肝脏的损伤作用.方法:选择34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3组;对照组只进行正常饲料喂养,实验Ⅰ组在正常饲料喂养的同时每天给予0.4μg/kg耳静脉注射磷酸组胺注射液,实验Ⅱ组在正常饲料喂养的同时每天给予0.08 μg/kg耳静脉注射磷酸组胺注射液;动态观察以上3个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变化;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以上3个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无论是实验Ⅰ组或实验Ⅱ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血清内ALT和AST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但Ⅰ、Ⅱ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肝脏均有不同程的损伤和病理改变,且实验Ⅱ组的损伤和变化大于实验Ⅰ组,而对照组的肝脏则无明显的病理变化.结论:组织胺对家兔肝脏确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而且随着投予剂量和时间的增加,肝脏的损伤和病理变化也越显著;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Ⅰ型超敏反应导致肝脏病理变化及损伤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