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在心肌肥厚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利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法在8~10周龄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内构建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心肌肥厚组(OG)和假手术组(CG).手术后按要求饲养4周后处死,观察离体心脏大小并计算心室重/体重比(mg/g).取部分心肌标本,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HMGB1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肥厚组心肌中HMGB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压力超负荷可引起心脏组织中HMGB1表达增加及活化,且增加的HMGB1可能参与心肌肥厚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胎儿轻度侧脑室增宽诊断在临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51例侧脑室增宽的孕妇资料,对轻度侧脑室增宽的胎儿进行系统的超声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MRI检查、随访观察等,最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侧脑室增宽胎儿共51例,轻度侧脑室26例,其中轻度侧脑室增宽合并其他结构畸形的发生率46.0%(12/26);轻度侧脑室增宽胎儿合并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11.5%(3/26)。结论超声对筛查胎儿轻度脑室扩张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对于高龄孕妇及伴发其他结构异常的轻度侧脑室增宽建议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像学参数枕颈角(OC2A)和后枕颈角(POCA)在性别、年龄之间变化规律及相关性,为枕颈融合术中固定头颈位置的角度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473例(男性339例、女性134例)影像学资料,以性别分2组,每组又以年龄分为≤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入Mimics16.0软件中测量OC2A与POCA,对两者值随性别、年龄的变化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OC2A和POCA在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OC2A男性组中30~39岁除与≤29岁男性组外,其余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而女性组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POCA男性30~39岁组中除与≤29岁以下组外,与其余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40~49岁组则与每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女性组中则≤29岁组与各年龄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OC2A与POCA即两者间不存在相关性 (r=0.038,P>0.05)。 结论 OC2A和POCA值在性别间无差异;男性OC2A和POCA值各年龄段间存在差异,提示临床注意考虑男性年龄差异;而女性OC2A值各年龄段间无差异,POCA却在各年龄段间有差异,OC2A和POCA值在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的变化规律,为枕颈融合术中固定头颈解剖复位角度提供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激动剂GW501516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ox-LDL或高糖诱发HUVECs凋亡,给予不同浓度GW501516处理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ox-LDL或高糖对HUVECs生长活性的影响,用不同浓度GW501516干预后观察细胞生长活性的变化。结果: ox-LDL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是21.30%,不同浓度GW501516处理组凋亡率分别为17.47%、9.72%和3.94%,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为22.65%,不同浓度GW501516处理组凋亡率分别为20.23%、17.01%和9.38%,结果显示GW501516可抑制ox-LDL或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MTT结果显示,GW501516可使ox-LDL或高糖对HUVECs活性的抑制作用减弱。结论: GW501516可抑制ox-LDL或高糖诱导的HUVECs凋亡;并减弱ox-LDL或高糖对HUVECs活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钩突作为钩椎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发病率。 目的:通过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形态特征及发育规律。 方法:选择无外伤、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名,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青少年钩突基底长、宽和钩突高、间距从C1~C7均呈递增趋势,且随年龄增长也逐渐递增,但上述所有指标在左右侧别和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钩突倾角在各年龄段中均无明显规律,但变异度较大。表明利用影像资料的三维重建可反映出青少年颈椎钩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发育特征,为颈椎病的诊断与临床应用提供详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6~20岁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等颈椎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该学科的覆盖面较宽,涉及多学科知识.与医学的基础学科比较,麻醉生理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因此,理论教学中实行麻醉生理学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尤其注重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采取案例式教学、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讲座式教学等促使学生早接触临床,以期提高教学质量.课堂外,鼓励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使生理学与麻醉学知识联系贯通,真正发扬麻醉生理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培养符合面向21世纪目标和规格的麻醉学人才.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对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防旋型股骨正端内针髓术(PFNA)术后隐性失血 的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8 月期间收治的 210 例行 PFNA 的老年股骨粗隆间 骨折患者,按照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105 例,对照组在 PFNA 术前采用 0.9 % 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 察组则在 PFNA 术前采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量,术后 1 d 及术 后 3 d 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积压(HCT)指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3 d 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量均低于 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1 d 及术后 3 d,观察组患者的 HGB、HCT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3 d,对照组 APTT、PT 均长于术前,观察组 APTT、PT 均短于对照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 3 d 的 APTT、PT 与术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 PFNA 术前注射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提高 HGB、HCT 水平,并 且不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标本解剖操作观察腋窝结构时发现1例左侧腋动脉与臂丛神经位置及走行出现变异,既往文献报道的变异多为腋动脉发出的分支与臂丛神经之间的位置与走行之间变异[1-3],本次解剖观察发现腋动脉与臂丛神经的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之间的位置关系出现变异,与既往报道有所不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展和发育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深入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利用影像学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突相关夹角进行大样本测量和观察,旨在揭示其随年龄和椎骨增长变化的特点,以及与颈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设计,将收集到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447例完整颈椎节段CT影像学资料的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后处理,并进行钩突夹角、钩突矢状位角测量,按照性别、年龄、侧别分组。结果与结论:①钩突夹角随椎序的增加呈V字形增长,其最低峰值位于C5处;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30-39岁年龄范围内;②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鱼钩样增长、总体随年龄的递增也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20-29岁年龄范围内;钩突夹角与钩突矢状位角在侧别和性别间仅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提示钩突夹角随椎序递增呈V字形增长;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递增鱼钩样增长,而2个夹角随年龄的增长总体呈尖峰状,钩突夹角在131°左右,可能与颈椎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而钩突矢状位角在14°左右,可能对限制颈椎过度旋转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