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完全免费   6篇
  预防医学   2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我国迅速发展,卫生部门在尝试实行“双向转诊”中出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转出而很少有转入的现象。要实现“双向转诊”,特别是大医院中进入康复期的病人向社区转诊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迅速而良性发展的关键。本文就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向转诊”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免疫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是一种常用的工业原料,可作为去脂剂、干洗剂、溶剂、萃取剂等,广泛应用于五金、电镀、电子、玩具、印刷等行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MDT)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 收集199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6例OMD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病原菌分布与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186例患者中31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7%(31/186).②477份送检标本共检出病原菌131株,检出阳性率27.5%.革兰氏阳性(G+)球菌是主要致病菌(50.4%),革兰氏阴性(G-)杆菌、真菌各占27.5%、22.1%.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优势菌(32.8%).③离体药敏试验显示,G+球菌与G-杆菌对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第1、2代)、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多数处于中介、高度耐药或者全耐药状态,出现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的耐药G+球菌菌株.G+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高于亚胺培南(P<0.001),G-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三嗪敏感性较高.结论 OMDT患者容易并发医院感染,耐药率高,应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规范进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3起五金电镀厂使用含1,2-二氯乙烷(DCE)清洗剂而引起的急性中毒事故.方法 调查事故经过及进行现场检测,并分析事故原因和特点.结果 现场调查发现3起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厂负责人及工人在不了解含1,2-DCE清洗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下,盲目使用而导致中毒事故发生;同时工作场所1,2-DCE质量浓度超标(事故1为51.4 mg,/m3,事故2、3为28.6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15.0 mg/m3)且没有按要求采取职业病防护措施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3起事故有几个共同特点:①1,2-DCE中毒事故有从以往的玩具制造、制鞋业等向五金电镀厂转移的趋势;②该市刚进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职能调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一定的监管空白;③中毒病人被初诊医疗机构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结论 迫切需要理清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职能,同时应继续加强工厂职业卫生监督,避免中毒事故再次发生,还应开展对工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职业病防治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本省2006-2010年新发急性职业中毒的特点,为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6-2010年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广东省急性职业中毒新发病例.结果 共报告事故95起,病例171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2.34%,除6起重大事故外,全为一般事故;病例以男性为主,有年轻化的趋势,工龄短;引起中毒的化学物主要为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及二甲基甲酰胺,有机溶剂引起的中毒情况突出;病例集中在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突出反映在小型私营独资企业.结论 广东省预防、控制急性职业中毒的重点应放在制造业、中小企业有机溶剂使用的监管上,整治非法雇佣未成年人从事危重劳动,强化岗前健康检查和培训,健全职业中毒网络报告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中职业病诊断制度实质合理性问题,为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好地实现立法目的提供建议.方法 结合赔偿请求权与法律效率等理论,对职业病诊断制度的实质合理性和实效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新职业病诊断制度存在完全消除职业病诊断申请门槛易导致权利滥用、解决争议中仲裁程序效率不足、民政部门救助职业病病人措施缺乏实现的条件和基础等问题.结论 新职业病诊断法律制度实质合理性较前有较大的改善与进步,但个别环节仍可商榷,相关部门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有必要予以解释、补充和完善,避免法律实效偏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三氯乙烯(TCE)接触工人及职业性TCE药疹样皮炎(OMDT)患者体内补体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其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8例确诊为OMDT患者入院时、入院第1、2、3、4、5周和出院时共7次血液样本,进行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相关指标检测,同时以39名未发病的TCE接触工人为接触组,检测车间空气中TCE浓度以及工人8h TCE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收集工人尿液和血液样本,检测尿液中三氯乙酸(TCA)含量;分析接触工人血液中补体相关免疫指标与病例组的差异.结果 与入院时[C3d-CIC:(92.86±44.80)mg/L,C3:(0.91±0.19)mg/L]相比,OMDT患者出院时C3d-CIC水平[(52.41±17.75)mg/L]降低,C3含量[(1.14±0.22) mg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3含量随着病情好转逐渐上升.4家调查工厂空气中TCE浓度为(351.96±36.72)mg/m3,均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接触工人8hTCE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与尿中TCA含量超过国家规定职业接触限值的人数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28.21%和56.41%.与OMDT患者出院时[IgG:(10.03±l.21)mg/L;CIC:(103.50±29.17 )mg/L]相比,TCE接触组IgG[( 17.21±1.85 )mg/L]和CIC[(227.46±111.67) mU/L]含量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MDT发病机制中可能涉及Ⅱ型和Ⅲ型变态反应,从而引起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2006-2010年广东省职业中毒发生特点,探讨防治要点。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6-2010年网络直报的广东省职业中毒病例,对病例基本情况、职业史、疾病特征、行业分布和企业性质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6-2010年共报告职业中毒582例,男性334例(57.38%),女性248例(42.61%),年龄集中在16—48岁之间,中位数为30岁;工龄中位数是1年3个月。报告的死亡病例共8例,死亡率1.37%(8/582)。2006年职业中毒病例最多(151例),每年职业中毒病例占职业病总数从2006年的53.74%(151/281)降至2010年的25.66%(145/565)。病例以慢性职业中毒为主,占70.62%(411/582),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以苯为主,占慢性职业中毒病例的46.96%(193/411);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共95起(一般事故89起、重大事故6起),急性中毒171例,引起急性中毒主要为二甲基甲酰胺,占22.81%(39/171)。由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中毒5年共有439例,占总病例数的75.43%(439/582),其中有机溶剂引起的新发急性中毒事故72起,占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起数的75.79%(72/95)。病例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占62.89%(366/582)。单位规模以小型为主,占35.05%(204/582);经济类型主要以私营独资企业为主,占39.18%(228/582)。同时,发生3例及以上职业中毒事故的工厂数占发生职业中毒事故工厂总数的11.74%(35/298),其中≥10例的工厂有6家占2.01%(6/298)。结论广东省职业中毒发生情况不容乐观,防治重点是慢性职业中毒,特别是有机溶剂类;应重点监督制造业、中小型企业的防治工作,加强健康体检和培训;同时应加强防控群体性职业中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2006—2010年广东省职业中毒发生特点,探讨防治要点。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6—2010年网络直报的广东省职业中毒病例,对病例基本情况、职业史、疾病特征、行业分布和企业性质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报告职业中毒582例,男性334例(57.38%),女性248例(42.61%),年龄集中在16~48岁之间,中位数为30岁;工龄中位数是1年3个月。报告的死亡病例共8例,死亡率1.37%(8/582)。2006年职业中毒病例最多(151例),每年职业中毒病例占职业病总数从2006年的53.74%(151/281)降至2010年的25.66%(145/565)。病例以慢性职业中毒为主,占70.62%(411/582),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以苯为主,占慢性职业中毒病例的46.96%(193/411);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共95起(一般事故89起、重大事故6起),急性中毒171例,引起急性中毒主要为二甲基甲酰胺,占22.81%(39/171)。由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中毒5年共有439例,占总病例数的75.43%(439/582),其中有机溶剂引起的新发急性中毒事故72起,占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起数的75.79%(72/95)。病例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占62.89%(366/582)。单位规模以小型为主,占35.05%(204/582);经济类型主要以私营独资企业为主,占39.18%(228/582)。同时,发生3例及以上职业中毒事故的工厂数占发生职业中毒事故工厂总数的11.74%(35/298),其中≥10例的工厂有6家占2.01%(6/298)。结论广东省职业中毒发生情况不容乐观,防治重点是慢性职业中毒,特别是有机溶剂类;应重点监督制造业、中小型企业的防治工作,加强健康体检和培训;同时应加强防控群体性职业中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国内三氯乙烯(TCE)职业病危害有关文献情况,评析其防治研究状况.方法 以"中国知网"为主,检索在国内公开杂志上发表的有关TCE危害文献,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进行各项统计分析.结果 ①1960-2009年共检索到423篇文献,其中前40年文献量为19.4%,以综述、调查为主,后10年文献量为80.6%,以研究、临床为主并有硕、博士论文;②关键信息:高频关键词中以TCE为主(423篇、100%)、药疹样皮炎次之(96篇、22.7%),基金资助以国家级最多(71篇、16.8%)、广东省次之(36篇、8.5%),文献来源以<中国职业医学>杂志最多(79篇、18.7%)、<职业与健康>杂志次之(30篇、7.1%),文献作者中以李来玉最多(29篇)、庄志雄和朱启星次之(均为28篇);③文献产出单位情况:以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最多(73篇、17.3%)和被引用率最高(80.5次/篇);④高影响力文献(被引用≥30次)7篇,以"广东省三氯乙烯职业危害新问题研究进展"的文献平均年被引用次数最高(10.1次/年);⑤职业卫生标准中2006年分别新制订和修订了GBZ 185-2006<职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诊断标准>、GBZ 38-2006<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结论 TCE引起的职业病危害防治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