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661例MRCP图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对胰、胆管疾病的临床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用Marconi 1.5 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对661例疑有胰、胆管病变的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MRCP检查。结果MRCP能清晰、直观、立体地显示胰、胆管的解剖结构,对胆道梗阻程度和梗阻部位的确诊率达100%。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肝内外胆管扩张程度明显大于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0.05)。76.3%(103/135)的恶性黄疸出现“软藤征”,72.5%(50/69)的胆管癌出现“空虚征”,82.6%(19/23)的十二指肠乳头癌出现“双管征”,39.5%(15/38)的胰头癌出现特征性的“四管征”。结论“软藤征”、“空虚征”和“双管征”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MRCP征象,“四管征”可作为胰头癌的特异性征象,“枯树枝征”是良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MRCP征象。 相似文献
2.
脑血吸虫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及特征,提高对本病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12例经临床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吸虫病患者的MRI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2例中11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1例位于小脑。MRI平扫时11例病变区内可见多发结节影,呈等或稍长T1,稍长或等T2信号,1例病变区内有班片状出血,T1及T2像均为高信号;1例为单发大结节,呈长T1及长T2信号,结节周边均有大片状呈长T1及长T2信号的水肿带。MRI增强扫描后11例病灶呈多发的结节状强化,部分小结节互相融合成较大结节,1例单发大结节增强后呈不均匀环状强化,强化程度在注射Gd-DTPA后40s、6min及12min时无明显差异;有8例病变区域内有班点状、班片状及泥沙样强化。结论脑血吸虫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对本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视神经外伤10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疗效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科2003年4月至2004年2月10例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患者,6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4例无效.结论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术前术后配合予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可能有助于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4.
广西29 503人糖调节受损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冬梅 陈青云 夏宁 罗佐杰 李春灵 覃伟武 彭育欢 罗秋萍 李必迅 赵爱香 王民登 李舒敏 韦宏 谭菁 韦志明 陆凤机 戴霞 沈寒蕾 张绍峰 赖璐华 杨艳 韦华 翟日洪 雷新云 陈民生 韦业良 《广西医学》2007,29(2):156-159
目的了解广西人群糖调节受损(IGR)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广西2003-2005年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时行简易糖耐量试验(OGTr)的5岁以上29503例居民资料,根据WH01999年IGR诊断标准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单纯空腹血糖受损组(I-IFG),单纯糖耐量减低组(I-IGT),I-IFG与I-IGT合并组(IFG/IGT)及糖尿病组(DM)。IGR则包含I-IFG、I-IGT及IFG/IGT。比较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归分析,探讨影响IG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GR总的粗患病率为15.81%,用2000年广西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准化计算标化患病率为10.56%;IGR各亚组的粗患病率(标化率)分别为:I-IFG2.53%(2.08%)、I-IGT11.08%(7.14%)及IFG/IGT2.20%(1.34%);IFG、IGT、IFG/IGT占IGR的比例分别为15.97%、70.09%及13.94%。与NGT组比较,IGR人群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腰围(WC)、甘油三醋(TG)、总胆固醇(代)、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B细胞功能(HOMA—B)明显较低。与DM组比较,I-IFG和I-IGT组SBP、DBP、BMI、WC、TG、TC、HOMA-IR升高程度不如DM组显著,HDL、HOMA—B降低程度较DM轻。IFG/IGT组的BMI、WC、血压、血脂与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因素有年龄、SBP、WC、TG、血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P〈0.01)。结论广西人群糖调节受损的主要类型为I-IGT。IGR各亚组存在不同的代谢异常,IFG/IGT组较I-IFG和I-IGT组的BMI、WC、血压、血脂、HOMA-IR增高的程度更高,接近DM组。高龄、高血压、WC、TG、UA、HOMA-IR、糖尿病家族史为IGR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提高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定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47例中其中听神经瘤26例。脑膜瘤7例,三叉神经瘤6例,胆脂瘤2例,蛛网膜囊肿2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动脉瘤,胶质瘤及转移瘤各1例。桥小脑角区肿瘤中95.7%为脑外病变,4.3%为脑内病变。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瘤为桥小脑角区常见的肿瘤,该区肿瘤大部分有特征性CT表现,术前定位,定性准确率为89.4%和72.3%。结论 桥小脑角区肿瘤有特定的好发部位,CT对该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前列腺癌Survivin和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Survivin和p53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的 表达及生物学意义,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 方法检测55例前列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蛋白的表达. 结果:Survivin和p53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例数 分别为43(78.18%)和27(49.09%),并且均与肿瘤的病理 学分级、临床分期相关(P<0.05).在前列腺癌中两种蛋白的 表达密切相关(r=0.629).结论:Survivin蛋白的表达和p53 突变对凋亡抑制的协同作用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刀松解法、电针对膝骨关节炎兔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比观察针刀松解法、电针对膝骨关节炎兔中枢神经5-羟色胺类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端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中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A)、高香草酸(HVA)和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含量.结果 模型组端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等的5-HT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有降低的趋势;模型组下丘脑和脑干中5-HIAA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端脑和腰膨大5-HIA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针刀治疗后端脑或脊髓5-HIA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电针治疗后端脑5-HIA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而脊髓中5-HIA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模型组端脑N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针刀或电针治疗后N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较呈显著性升高;模型组下丘脑和脑干N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性增加,针刀或电针治疗后显著降低;模型组脊髓NA含量与正常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别.模型组端脑HV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针刀或电针治疗后显著性升高,针刀组与电针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别;模型组下丘脑、脑干和脊髓HVA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别.模型组端脑和脊髓DOPAC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变化;模型组下丘脑和脑干DOPAC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针刀或电针治疗后DOPAC含量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结论 针刀松解法或电针疗法对膝骨关节炎兔脑、脊髓中5-羟色胺类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提示2种疗法在减轻关节软骨损伤的同时,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以缓解关节疼痛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抑制剂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移植肾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及iNOS抑制药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和免疫抑制药他克莫司(FK506)对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同基因移植组(5只,供、受鼠均为SD大鼠)和异基因移植组,后者又分为急性排斥组、AG治疗组和他克莫司治疗组(各组大鼠均为5只,供鼠为SD大鼠,受鼠为Wistar大鼠)。术后第7 d取移植物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并运用RT-PCR、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移植肾组织中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急性排斥组iNOS表达呈强阳性,与AG治疗组、他克莫司治疗组、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G治疗组、他克莫司治疗组、同基因移植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大鼠原位肾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iNOS表达明显增高,增高程度与排斥反应的强度移植物损伤有明显关系。应用AG和他克莫司可抑制iNOS的表达,从而减轻移植肾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孕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时肺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响,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孕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孕中晚期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为5组,建立重度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假休克组(SS组),休克未处理组(SH组),传统复苏组(NS组)、限制性复苏组(NH组)及高渗高胶限制性复苏组(HHH组)分别于休克30min后接受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各组均于休克后90 min接受手术止血和输血输液治疗.于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肺脏检测SOD、MDA和MPO水平.结果 失血性休克时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肺组织SOD活性降低及MDA、MPO水平增高,其中MDA、MPO水平HHH组、NH组显著低于NS组(P<0.05),HHH组显著低于NH组(P<0.05);SOD活性呈与MDA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 限制性输液复苏较传统快速输液复苏缓解了组织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羟乙基淀粉高渗盐可显著抑制肺组织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