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产道损伤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之一,近年来,催产索的广泛应用,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滞留引起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而软产道损伤所致的产后出血率增高,且临床上往往不易发现,使阴道流血量增多,造成危险。我院近6年来,院内分娩和120接诊软产道损伤致产后出血15例,现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 患者女,35岁。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快频率依赖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心电图表现:窦性P波,顺序出现,P—R0.19秒,R—R0.72秒,心率83次/分,呈LBBB图形。压迫右侧眼球约5秒后,R—R0.93秒,P—R0.19秒,心率65次/分时,LBBB消失,转为正常室内传导。停压眼球约5秒后,R—R0.76秒,P—R0.19秒,心率79次/分时,LBBB又复出现。快频率依赖性LBBB,亦称三相性LBBB,特点为心率增快时出现LBBB图形,减慢时消失,系心  相似文献   
3.
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引起的最常见的毒性反应,骨髓抑制后外周血及骨髓中多种细胞因子和造血因子水平表达发生变化[1]。我们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高原地区患者似乎较平原地区患者更容易出现化疗后骨髓抑制[2,3],为探究高原地区患者化疗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终末期肾病慢性腹膜透析(腹透)患儿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肾脏风湿科登记并行长期规律腹透治疗患儿,腹透后建立随访档案,要求每3个月来我院随访1次,至少随访12个月,并行随访指标的检查。腹透开始前的基线随访指标以例数表现,腹透后随访指标中的计量计数指标(体检项目、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感染情况)以例次表现,选取每3个月随访时间±3 d时Hb值判断贫血,如符合贫血诊断标准则该阶段随访指标纳入贫血组统计,反之纳入非贫血组统计。 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符合本文纳入排除标准的32例患儿进入分析,开始腹透年龄(8.4±3.7)岁,开始腹透前30例(93.8%)存在贫血;开始腹透后共随访120例次,8例次失访,贫血组57例次(47.5%),非贫血组63例次,贫血组Hb、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低于非贫血组。(2)单因素分析显示:①基本情况:贫血组与非贫血组相比,腹透时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体检项目: BMI、收缩压、舒张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室检查项目:随访12个月,贫血组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高于非贫血组[(605±582) vs (386±434) pg·mL-1, P<0.05],血清iPTH在500~1 000 pg·mL-1患儿贫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iPTH<500 pg·mL-1者(P<0.05);贫血组残肾Kt/V值低于非贫血组[(0.35±0.42)vs (0.62±0.63),P<0.05],左心肥厚的发生率高于非贫血组(62.5% vs 35.1%,χ2=5.758, P=0.016);贫血组血清白蛋白、总Kt/V、总CrCL、残肾CrCL均低于非贫血组(P>0.05),血尿素氮、肌酐均高于非贫血组(P>0.05);④ACEI使用率贫血组与非贫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贫血组元素铁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剂量均低于非贫血组[元素铁剂量:(3.5±1.9) vs (4.2±1.2) mg·kg-1·d-1; EPO:每周(134±66) vs (170±62) U·kg-1, P<0.05];⑥感染发生率贫血组高于非贫血组(35.1% vs 19.0%,P<0.05);(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PTH水平、残肾Kt/V、感染与慢性腹透患儿的贫血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①慢性腹透患儿血清iPTH水平、有无感染和残肾Kt/V与贫血具有相关性;②强调EPO、铁剂的个体化治疗,在高血清iPTH水平、感染等情况下,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EPO、铁剂改善贫血;③应加强对慢性肾脏病患儿管理,重视肾性贫血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剖宫产切口间断三角缝合促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剖宫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不管切口厚薄一律采用传统双层连续缝合法,观察组针对瘢痕子宫剖宫产子宫切口菲薄时,子宫切口弧形修剪后采用"间断三角缝合"。观察两组宫腔积血量、恶露持续时间及产后出血、子宫复旧、月经异常、子宫切口憩室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宫腔积血量低于对照组,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子宫复旧、月经异常、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瘢痕子宫剖宫产切口间断三角缝合促子宫复旧效果较好,可以减少患者的宫腔积血,缩短恶露持续时间,降低产后出血、子宫复旧、月经异常、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清洁灌肠的有效方法,改善灌肠效果。方法将60例需清洁灌肠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清洁灌肠法,比较2组患者的灌肠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减轻患者不适反应、灌肠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清洁灌肠法,具有省时省力、减少不适反应、灌肠液无外流,灌肠无强烈排便感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长,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中国城乡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手术方式也由单一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逐渐侧重于保证肿瘤完整切除前提下的乳腺重建整形术,其中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nipple sparing mastectomy,NSM)也逐渐受到施术者及患者的青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烟台山医院乳腺外科行NSM手术后联合高压氧(hyperbraic oxygen,HBO)治疗的3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对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术结果判断,探讨其辅助临床获得明确诊疗结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正畸患者,共植入48颗微种植螺钉.使用 SOMATOM Sensation40/64螺旋CT.将螺旋CT轴位平扫数据使用西门子3D后处理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和曲面多层面重建(CPR).将轴位扫描图像与不同方法重建图像之间相互对照、观察和分析.结果37颗微螺钉种植效果满意,无伤及邻近牙根及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情况;11颗微螺钉植入不理想,或作观察或作再植入而获成功.螺旋CT横轴位首先观察牙根间距及牙根与微种植螺钉关系效果好;VR观察微种植螺钉与牙齿、颌骨的外表轮廓整体关系表现直观;MIP观察微种植螺钉全貌与牙齿的关系效果理想,可任意旋转,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MPR观察微种植螺钉与牙根局部细微结构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从可选择截面上显示清晰,弥补横轴位局限的缺点,同时便于测量长轴间距及倾斜角度.结论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可准确地展现颌骨内微种植螺钉的形态、位置及其与邻牙的空间关系,影像显示清晰、直观、明确,作为有力的辅助检查手段在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诊疗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完善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单,体现急救的及时性及准确性,避免医疗纠纷。方法将抢救过程中的急救处置,药物使用,病情,急诊检查等护理记录表格化。结果规范了抢救时急诊急救流程,保证了执行口头医嘱的准确性及时性,降低了医疗纠份的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安全。结论急诊患者抢救护理记录单简单实用,具有科学性,有效地促进了急诊抢救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瘤的MRI形态及信号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脊柱结核与68例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结果 脊柱结核多发生于椎体前半部,以相邻多发和弥散形式出现,转移瘤多以单发形式出现,多发生于椎体中后部及附件,多发时多呈跳跃式分布。结核常累及椎间盘,而转移瘤较少累及椎间盘。结核椎体外肿块呈长条梭形,多呈周边强化或无强化。转移瘤的椎体外肿块呈半圆形,多为均匀强化,周边强化少见。结核多呈不规则长T2高信号,骨皮质破坏一般较小,低信号骨皮质向外移位较少,而转移瘤的骨皮质则多呈较多点状虫蚀状破坏,骨皮质多有向外移位征象,信号相对较均匀。结论 根据病变的信号特点及椎体骨皮质破坏情况及椎旁组织形态及信号差异,椎间盘破坏情况可较明确做出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