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31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03篇
内科学   20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564篇
预防医学   383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233篇
中国医学   233篇
肿瘤学   10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我国汉族人群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vWF cp)基因C14 2 3T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及其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技术结合酶切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来自我国三个不同地区 4 0 0名汉族人vWF cp中C14 2 3T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同时 ,根据病例对照研究 ,比较了健康对照和血栓性疾病患者中该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结果 我国汉族人群中C14 2 3T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98.5 %和 1.5 % ,总理论杂合率为 2 .96 % ,不同地区人群杂合率不同 ,但未发现 14 2 3T T纯合子。该多态性的基因型与基因频率在健康对照和血栓性疾病患者中相似。结论 vWF cp基因C14 2 3T多态性在我国汉族人群中频率较低 ,尽管它影响vWF cp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们把自动穿刺活检术应用在肺部肿块的诊断。本文随机两组病例,USGAB组(52例)阳性率92.31%,较手动穿刺活检组(61例)阳性率81.98%提高二组取材长度>1cm,标本量充足,满足了细胞病理尤其是病理学的需要,提高了细胞病理学的诊断水平,弥补了手动穿刺活检组病理诊断阳性低的不足;在<2cm的肿块中,USGAB有较高取材阳性率,故USGAB对小病灶和选择性取材部位有独特的意义。USGAB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我们认为在肺部肿块的穿刺诊断中,USGAB快速、简便、安全、实用、取材充分,不失为一种更加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管紧张素II刺激致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肥厚,探讨参三七皂甙Rg1(Rg1)对缺氧复氧(H/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用AngII刺激致乳鼠(SD大鼠)心肌细胞肥厚,细胞H/R损伤前48h给予Rg10.01~10.00μmol/L预适应处理,检测各组心肌细胞表面积和细胞蛋白含量,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细胞生存能力和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丙二醛及一氧化氮含量。结果与H/R损伤组相比,Rg10.01~10.00μmol/L预适应组细胞表面积和蛋白含量分别减少47.92%和46.99%;细胞生存率增加37.98%,细胞凋亡率降低85.29%;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56.25%和70.78%,一氧化氮含量增加2.6倍。结论Rg1预适应可显著减轻AngII致肥厚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增强受损细胞生存能力,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减少乳酸脱氢酶释放、增强一氧化氮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von Willebrand因子裂解酶活性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vWF cp)是新近发现的一个金属蛋白酶 ,其活性在多种生理病理状态下发生改变。为了研究vonWillebrand因子裂解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用ELISA法检测了vWF cp酶解前及裂解后血清 (浆 )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的胶原结合能力 ,两者之比作为该待测血清 (浆 )的相对vWF cp活性水平。同时观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患者与肿瘤患者体内vWF cp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 ,该方法准确测出了87名健康成人和 79例患者血样的残余胶原结合力 (R CBA) ,批内变异和批间变异分别为 3.6 0 % (n =9)和 8.35 %(n =5 )。 5 3名健康成人血清vWF cp活性水平为 (79.4 7± 10 .78) % ,30名健康成人血浆vWF -cp活性水平为(78.79± 9.17) %。 6例TTP患者中 5例血浆vWF cp活性水平显著降低 ,2 5例良性肿瘤患者血清vWF cp水平轻度降低 ,4 9例恶性肿瘤患者则明显下降 (P值分别小于 0 .0 0 1,0 .0 3和 0 .0 0 1)。结论 :以R CBA检测vWF cp活性水平简单易行 ,可应用于临床检验。恶性肿瘤患者 ,尤其是TTP患者血浆 (清 )vWF cp活性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量,研究分析腓骨轴和踝关节骨折线指数在踝关节损伤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量本院217例成人踝关节骨折脱位X线片的腓骨轴和踝关节骨折线指数并对其分型。结果 本组217例,其中9例为撕脱骨折无法测量,另31例不能完全确定,其余176例全部能确定损伤类型,成功率达81.6%。结论 利用腓骨轴和踝关节骨折线指数对踝关节损伤进行分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内侧单踝骨折利用此法在鉴别外旋、外翻时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X线表现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针药结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神经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观察针刺结合生脉注射液静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并从神经肽的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前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并用放免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中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心钠素(ANP)、C-型利钠肽(CNP)、β-内啡肽(β-EP)的含量。结果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总有效率为91%,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与血浆中ET-1(r=0.393,P=0.029),CGRP(r=-0.432,P=0.009),β-EP(r=0.449,P=0.007)变化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结合生脉注射液静滴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可能与本方法具有调节ET-1,CGRP,β-EP这3种神经肽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尾蚴抗原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确定日本血吸虫可溶性尾蚴抗原作为血吸虫病早期诊断检测用抗原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收集尾蚴 ,制备可溶性尾蚴抗原 (SCA) ,建立应用 SCA为抗原检测家兔血清抗体的 ELISA法 ,并以此法检测 2 8只低度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的感染前和感染后不同时期的血清 ,并与常规 SEA-ELISA法比较。结果 用 SCA检测时 ,感染后 15 d有 2 /2 8只家兔血清开始出现抗 SCA抗体阳性 ,2 0 d已有 2 0只阳性 ,阳性率为 71.4% ,3 0 d 2 8只全部阳性 ,阳性率为10 0 % ,而抗 SEA抗体在感染后 2 0 d开始出现 ,3 4d有 2 1只阳性 ,阳性率为 75 .0 % ,3 7d阳性率为10 0 %。平均出现抗体的时间 SCA-ELISA和 SEA-ELISA分别为 (2 1.2 5± 4.0 7) d和 (3 1.5 0±5 .12 ) d,前者比后者早 10 d。结论 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尾蚴抗原检测血吸虫病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人群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要求,调查全省32个县、市120个点,共查63699人,其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3.5%,多虫感染占43.3%。查见原虫9种,蠕虫13种。各种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溶组织内阿米巴0.9%、结肠内阿米巴2.7%、哈氏内阿米巴2.2%、微小内蜒阿米巴0.5%、布氏嗜碘阿米巴0.2%、贾第虫2.4%、结肠小袋纤毛虫1例、迈氏唇鞭毛虫0.01%、人芽囊原虫2例、蛔虫32.5%、鞭虫27.3%、钩虫21.8%、蛲虫23.1%、东方毛圆线虫0.01%、缩小三齿线虫2例、粪类圆线虫2例、艾氏毛圆线虫2例、华支睾吸虫0.5%、姜片虫0.4%、带绦虫2例、微小膜壳绦虫0.04%。提示我省寄生虫感染是较为严重的。蛔虫、钩虫、鞭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率以女性为高,贾第虫以儿童为主,提示加强全民防治的同时,更要重视重点人群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肝癌组织及外周血端粒酶表达对肝癌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端粒酶表达及外周血端粒酶分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人肝癌的癌灶和癌周组织制备总RNA ,肝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 ,并观察了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对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肝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它的癌周组织 ,而总RNA则是癌周组织明显高于癌灶 ;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 ,未经治疗的肝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经过TAE治疗后肝癌病人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 (P <0 0 1) ;外周血AFP浓度与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联合分析 ,对肝癌具有互补诊断价值。结论 肝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表达异常 ,分析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启东市2001-2007年全人群膀胱癌登记病例生存率,为预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426例膀胱癌登记病例的生存(死亡)情况随访截止于2009年12月31日。用SURV3.01软件计算观察生存率(OS)及相对生存率(RS),应用Hakulinen等人似然比检验法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启东膀胱癌1、3、5年OS分别为67.14%、52.17%和47.16%,1、3、5年RS分别为72.02%、64.04%和66.10%。其中男性1、3、5年RS分别为71.71%、63.28%、64.78%,女性1、3、5年RS分别为73.30%、67.19%、71.90%,男女性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及7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5年RS分别为61.28%、77.31%、61.07%、61.78%及72.76%。本资料与启东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时期资料相比,5年相对生存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结论启东市全人群膀胱癌生存率呈上升趋势,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异,膀胱癌诊治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