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评价可吸收明胶海绵棒在椎弓根置钉过程中的止血效果。[方法]2017年10月~2018年6月,48例胸腰椎骨折即将行后路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明胶海绵组和骨蜡组。明胶海绵组共23例,置钉过程中应用明胶海绵棒填塞至椎弓根孔道止血;骨蜡组共25例,在透视定位时应用骨蜡封闭椎弓根孔道。记录置钉情况;记录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置钉过程中的出血量、输血量;检测术前和术后5 d RBC、HB和HCT。[结果]两组在置钉总数、伤椎置钉数、伤椎位置各椎置钉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抗凝治疗后于复查时消失。术后两组均无明胶海绵或骨蜡导致的不良反应。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回收量、输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胶海绵组上述指标均小于骨蜡组。每钉置入过程中明胶海绵组的出血量显著少于骨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 d的RBC、HB和HCT均较术前显著减少,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在RBC、HB和H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在RBC、HB和HCT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明胶海绵棒填塞椎弓根孔道止血可显著减少安置椎弓根螺钉过程中的出血,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脊柱外科术中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性。方法:对2013年3月至9月有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的脊柱损伤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例;年龄16~67岁,平均(39.6±15.4)岁;颈椎1例,胸椎9例,胸腰段4例,腰椎3例;爆裂骨折4例,骨折脱位13例。神经损伤ASIA分级:A级12例,B级2例,D级2例,E级1例。车祸伤2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4例,地震时从楼梯滚落1例。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以预防术后脑脊液漏。记录术后每日的引流量。结果:17例患者有15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出现。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者引流管保留至术后第6~7天。术后未出现头痛、头晕、发热、颈项抵抗、皮疹、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血肿、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随访9个月均未见到切口周围有异常现象。结论: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硬脊膜撕裂预防术后脑脊液漏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伸至上颈椎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治疗策略。方法从我院2010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6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筛选出骨化的后纵韧带向上延伸至颈2/3椎间盘平面以上、资料完整且获得随访的39例患者。其中9例行颈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第种手术方式),3例行颈3-7单开门+颈2椎板下缘潜行减压椎管扩大术(第种手术方式),22例行颈3-7单开门+颈2半椎板切除、椎管潜行减压术(第种手术方式),5例颈2-7或2-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第种手术方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常规颈椎正侧位片、屈伸功能位片、CT三维重建、MRI检查。测量术前和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JOA评分及缓解率、颈2平面矢状径椎管占位率,在MRI T2加权像上评价颈2/3椎间盘平面和颈2椎体平面脊髓前后脑脊液信号是否存在。结果 39例中后纵韧带骨化范围累及颈2/3椎间盘平面13例,累及颈2椎体后缘26例。术前全部患者颈脊髓前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3-6个节段、后方消失范围1-6个节段。术后有8例前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0-4个节段、后方消失范围0-5个节段。术前与术后脊髓前方和后方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P=0.000)。采用第种手术方式的9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仍有脊髓前和/或后脑脊液信号的消失,采用第种手术方式的30例患者中仅有4例术后仍存在脊髓前和/或后脑脊液信号的消失,术后两类手术方式之间前后脑脊液信号消失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42)。随访6~36个月,JOA术前(3~13)分,平均(6.85±3.35)分,JOA末次随访(4~17)分,JOA改善率0.07~1.00;两类手术方式之间的术前、末次随访JOA评分、JOA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累及颈2/3椎间盘平面以上时减压范围应到颈2椎平面,颈2半椎板切除+潜行减压和颈2椎板成形术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减压后脊髓前后脑脊液信号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过程中脊柱冠状面Cobb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导致术后侧方成角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研究2008年6月~2009年3月经前路手术治疗的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测量每一位患者的术前、腰桥前、腰桥后(16例使用了腰桥)、撑开器后、切椎间盘后、加压后、术后前后位X线冠状面Cobb角,并测量术后前后位X线片上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根据解剖特点分为全部病例组、胸椎组、腰椎组、L1组、L2/3组;根据是否使用腰桥分为腰桥组、无腰桥组.分析各组在手术的不同阶段冠状面Cobb角变化规律.应用重复数据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并对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组、腰椎组、L1组、L2/3组、无腰桥组、有腰桥组6个组中均存在摆体位时脊柱向对侧轻度侧方成角,撑开器撑开后,切椎间盘后及有腰桥组的腰桥后脊柱出现明显向同侧侧方成角,应用撑开器撑开后脊柱向同侧侧方成角明显加大,使用腰桥后加重此趋势.胸椎组在前4个节段变化小,仅在加压安棒后出现脊柱向对侧侧方成角的现象.重复数据测量两两比较显示胸椎组与腰椎组以及胸椎组与L1组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主要因素是椎体螺钉A+D角或B+C角.[结论]除胸椎组外应用腰桥和撑开器撑开后导致了明显的脊柱侧方成角,此可能会诱导术中安置椎体螺钉的方向出错.对术后冠状面Cobb角的最大影响因素是椎体螺钉的进钉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胸椎骨折合并肺挫伤患者的手术时机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5—2017-05收治的69例胸椎骨折合并肺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26例;年龄16~76岁,平均(41.61±12.10)岁。高坠伤39例,车祸伤25例,砸伤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0.17~19.00d,平均(3.59±4.37)d;术前等待时间1~21d,平均(6.75±4.85)d;受伤至手术时间1.42~35d,平均(10.35±7.24)d;术后住院时间4~28d,平均(10.67±5.15)d。累及其他脊椎骨折31例,头部损伤27例,腹部损伤2例,肢体损伤21例,骨盆损伤3例。Frankel分级:A级35例,B级9例,C级10例,D级8例,E级7例。双侧胸腔积液61例,单侧胸腔积液5例,无胸腔积液3例。双侧气胸7例,单侧气胸11例。肋骨骨折54例,无肋骨骨折15例。胸腔闭式引流39例,未安置胸腔闭式引流30例。继发肺部感染39例,无肺部感染30例。损伤类型:骨折脱位54例,屈曲牵张骨折11例,爆裂骨折4例。患者入院后评估患者胸椎骨折类型及其合并的脊髓损伤的程度,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常规检查胸部CT,评估患者的肋骨骨折的数量及程度,有无反常呼吸,评估患者的胸腔积液量、气胸量、肺部挫伤及其合并肺部感染的程度,是否安置胸腔闭式引流并记录每日引流量。结果:通过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受伤至手术时间与各个可能因素的相关性,得出受伤至手术时间的长短与肺部感染的存在直接相关(P0.05)。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即是否肺部感染分为两组:肺部感染组和无肺部感染组。两组在年龄、术前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全部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脊柱骨折数量、合并胸骨柄骨折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的受伤至入院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骨折合并肺挫伤时继发的肺部感染对胸椎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有直接影响,受伤后的早期处理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前路术后侧方成角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成角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经前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172例,测量术前、术后、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随访时进行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生活质量评价(SF-36问卷调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病例术后与术前的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与随访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小(P=0.141)。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0°~5°组、5°~10°组、10°以上组三组间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满意度、VAS疼痛评分及SF-36八个维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患者腰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均与术后侧凸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7.
<正>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an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s on the post-operative lateral angulation in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to analyze the 172 patients who had been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评价可吸收流体明胶与明胶海绵在腰椎退变后路手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自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在本科收治的腰椎管减压固定融合的后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流体明胶组28例中,男12例,女16例;明胶海绵组27例中,男12例,女15例;术中分别应用流体明胶和(或)明胶海绵止血,如果出血速度逐渐减慢至不再有明显的出血即认为止血成功,否则视为止血失败。记录止血3 min、5min的止血成功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止血过程中的出血量、输血量,记录术前、术后2~3 d和术后5~7 d的BP、RBC、HCT、HB的变化,记录术后每天的引流量,记录全部的不良事件。结果全部病例至少随访1个月。明胶海绵组有18例3 min成功止血、3例5 min成功止血,流体明胶组有21例3min内快速止血,3例5 min成功止血。两组止血过程中的出血量差异明显(P=0.000);术前流体明胶组RBC和HCT小于明胶海绵组(P=0.038,P=0.030),术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 d流体明胶组收缩压比明胶海绵组高(P=0.005);流体明胶组的术后1 d和术后2~4 d的引流量均少于明胶海绵组(P=0.014;P=0.011)。结论与明胶海绵相比,可吸收流体明胶可以减少止血过程中的出血量,可以减少术后引流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脊柱外科术中止血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不同年龄人群正常枕颈角度变化。方法:选取150例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者,男女各75例,年龄20~70(44.83±13.88)岁;共分为5个不同年龄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70岁),每个年龄组30例,每组男女各15例。拍摄150例不同年龄组健康体检者包括头颅在内的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测量McGregor线(硬腭后上缘与枕骨鳞部外板最低点连线)与C_2椎体下缘切线所成的夹角(occipitocervical angle,OCA)及C_2椎体后缘连线与硬腭平行线相交所成的角(Takami's occipitocervical angle,TOCA),获得正常人群OCA及TOCA角影像学参数。将所得数据分别按男女组及不同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OCA及TOCA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5例不同年龄人群男性OCA角组平均为(14.71±3.09)°,75例不同年龄人群女性OCA角平均为(14.22±4.27)°;75例不同年龄人群男性TOCA角组平均为(90.50±4.63)°,女性组TOCA角平均为(90.57±6.67)°;不同性别组间OCA及TO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本组150例样本按照5个不同年龄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间OCA及TO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发现OCA与TOCA角呈正相关(r=0.454,P0.01)。结论 :该研究提供了西南地区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枕颈角度影像学数据,为枕颈融合术确定理想的固定角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第11肋骨和第12肋骨两种手术入路对L1爆裂骨折前路手术中置钉的角度,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置钉和术后侧方成角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前路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108例L1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40例;年龄21~64岁,平均38.22岁。根据手术入路平面分为经第11肋骨入路组(A组,51例)和经第12肋骨入路组(B组,57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及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生活质量(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术后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37个月,平均23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区疼痛持续时间均较B组少(P<0.05);两组患者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8个维度、神经功能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种手术入路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夹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结论:经第11肋骨手术入路对椎体螺钉置钉的影响小,手术创伤较小,术后脊柱侧方成角较轻,是前路手术治疗L1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