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期扫描及曲面重建对胰腺癌显示与胰周血管侵犯评价的价值。方法对54例临床怀疑胰腺癌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行薄层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其中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23例胰腺癌入选本研究,并采用胰腺期图像沿胰胆管以及胰周主要血管行曲面重建,分析肿瘤在三期图像上显示以及胰周血管受累情况。结果肿瘤于胰腺期图像上与胰腺实质密度差异最大,肿瘤-胰腺CT值差于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分别为28.02±11.13,35.67±11.60和24.52±13.13,胰腺期高于动脉期和门脉期(p<0.01),而动脉期与门脉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面重建能直接显示肿瘤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以及血管受侵的情况。结合横断位图像,曲面重建共检出64条血管受侵,对6例手术患者血管无受累作出正确评价。结论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胰腺期有利于肿瘤显示和胰周血管侵犯的评价。曲面重建可以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血管受侵情况,并且能加强与临床医生间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2.
胼胝体压部局灶性非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胼胝体压部(SCC)非占位性病变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SCC非占位病变的MRI及临床特点。结果:脑白质病(n=13)中11例MRI呈弥漫均匀形SCC灶,2例为边缘薄带形SCC灶,脑内病灶均为均匀、连续、对称分布,4例MRI复查未见明显变化。水肿性病变(n=11)中10例MRI表现为SCC弥漫不均匀病灶、1例为居中类圆形病灶,颅内病灶呈跳跃不对称分布,5例MRI复查病灶消失。3例脑梗塞SCC及脑内病灶呈偏侧分布,脑内散在病灶以患侧较多。2例SCC出血,SCC病灶弥漫不均匀,并见脑室内出血。结论:SCC非占位病变的影像及临床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海络因吸入性脑病(LHVI)中SCC病灶的形态能反映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3.
MRI对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后颅凹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特别是脊髓系统疾病的诊断,是其他影像所不能替代的。本文研究研讨和解决(MRI)成像的伪影干扰,突出疾病诊断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钙化的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测定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 12 5例在我院行MSCT检查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例资料。MSCT扫描采用心电门控触发成像 ,单次扫描时间为 0 .3 2s ,层厚为 2mm× 4。钙化灶定义为CT值≥ 13 0HU。其中 2 3例另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12 5例受检者冠状动脉钙化有 92例 ( 73 .6% ) ,各部位发生率依次为左前降支 ( 3 4.9% )、回旋支 ( 3 1.7% )、右冠状动脉 ( 2 7.3 % )和左冠状动脉主干 ( 6.1% ) ;<5 0岁和 5 0~ 65岁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钙化率、钙化积分明显高于正常组 ,≥ 65岁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钙化率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别 ,但钙化积分明显高于正常组。冠脉钙化检测冠心病在年轻组特异性高 ,敏感性低 ,随年龄增大敏感性增高而特异性降低。结论 :多层螺旋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简便易行 ,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可广泛用于临床预测及早期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在高速计算机发展的推动下,高磁场核磁共振(MRI)产生高清晰度医学影像图像是当今医疗影像行业的共同愿望,因为它是指导临床诊断、决定治疗及手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依据.本文浅释分析(MRI)初始成像技术过程所产生的伪影,并以方框路线流程图的形式跟踪可能产生的伪影对图像干扰的规律性,解决基础施工和环境干扰是极为重要的.但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随时修正(校正)技术参数,分析和解决图像伪影干扰的目的,旨在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腹痛患者肠系膜漩涡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腹痛而全盆腹腔CT平扫病例。以肠系膜血管伴或不伴肠管绕轴旋转角度至少大于90°作为漩涡征的判断标准,分别观察漩涡征角度、位置、方向以及伴随征象,并比较肠扭转及非肠扭转病例组中漩涡征各项特征的差异性。结果①肠扭转组漩涡征角度为(494.00±123.58)°,非肠扭转组漩涡征角度为(160.91±63.16)°,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t=5.30,P<0.05);②肠系膜漩涡征作为肠扭转诊断标准的准确度为35.48%,当漩涡征旋转角度大于和等于300°时,诊断肠扭转敏感性为83.35%,特异性为90%,准确度为71.43%;③小肠扭转漩涡征多位于中线或偏右侧中上腹部,乙状结肠扭转位于左下腹。而非肠扭转病例的漩涡征可出现在下腹部、腹腔边缘等不典型区域。结论肠系膜漩涡征大部分并不指向肠扭转,当漩涡征旋转角度越大越倾向于肠扭转,小肠扭转多位于中腹部或右上腹部,下腹部出现漩涡征需想到阑尾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钆喷酸葡胺(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Gd-DTPA)作为阴性对比剂协助MRCP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意外检出12个十二指肠内侧面纯液性或有不确定小气泡液性信号为主的囊性病灶,拟诊憩室的患者口服稀释Gd-DTPA前后采用屏气厚层半傅立叶采集单激发TSE和前瞻性采集矫正呼吸导航(prospective acquisitioncorrection,PACE)TSE两种序列行MRCP,比较憩室在口服稀释Gd-DTPA前后信号变化。结果:12个病灶中4个表现为纯液性囊状影,8个表现为含不确定少量气泡液性为主的囊状影。在未口服稀释Gd-DTPA的MRCP表现为与十二指肠内侧面的囊状高信号影,口服Gd-DTPA后的MRCP全部12个病灶因充盈对比剂消失,揭示其起源于十二指肠并与肠腔相通,从而明确诊断为憩室。结论:口服稀释Gd-DTPA作为阴性对比剂有助于MRCP获得十二指肠憩室的明确诊断。该方法是可行的,可以作为诊断模棱两可情况下的一种补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I对腰骶段椎管内各种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已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2例腰骶段椎管内各种病变(包括30例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6例脊膜瘤、2例室管膜瘤、3例畸胎瘤、10倒脂肪瘤和/或伴脊髓栓系综合征、3例硬膜内转移瘤、14例椎管内外转移瘤、2例血管畸形及淋巴瘤、脂肪肉瘤、节细胞神经瘤、肉芽肿性蛛网膜炎各1例)的MR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及系统比较。结果 神经类肿瘤多呈长T1长T2信号,其中神经鞘瘤易有坏死、囊变、可见斑点征、跨越椎间孔和不均匀性明显强化,神经纤维瘤常多发。脊膜瘤多呈等T1稍长或等T2信号,较均匀性一般强化和可见脊膜尾征。腰段室管膜瘤多较大,呈腊肠状,沿脊髓纵轴生长,肿瘤内及两端常见坏死或继发空洞。畸胎瘤、脂肪瘤、血管畸形、转移瘤等亦均有各自特征。结论 MRI平扫加增强能对腰骶段椎管内大多数病变进行初步定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19例临床诊治需要行多平面重建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标准冠状位或(和)矢状位多平面重建,并根据临床要求于操作台或工作站实施斜面及曲面重建。结果表明,多排螺旋CT可获得高质量的多平面和任意曲面重建图像,能够显示整个感兴趣病变的形态,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病灶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提示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图像能提供独特的解剖信息和相关病理征象,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及分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性质软脑膜病变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软脑膜病变的增强MRI表现,其中软脑膜转移17例,感染性脑膜炎15例,脑梗塞5例,Sturge-Weber综合症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结果:软脑膜转移中结节样强化12例、弥漫对称性细线样强化12例,其中7例二者并存,未见粗线样或局灶性强化,除5例脑内伴转移瘤所致脑实质异常外,其余12例脑实质未见异常;感染性脑膜炎中线样强化14例,其中细线样及粗线样强化各7例,1例粗线样强化伴结节样强化,局限性、弥漫性强化分别为8例和7例,软脑膜邻近脑实质单纯性水肿者8例;脑梗塞中5例均表现为梗塞灶邻近软脑膜细线样强化,1例Sturge-Weber综合症表现为软脑膜粗线样强化,邻近脑实质萎缩。结论:MRI是检出软脑膜病变敏感和有效的方法,不同性质病变的软脑膜强化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