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东省COVID-19疫情防控人员离职倾向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为提高防疫队伍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自制在线问卷对广东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参与过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查,通过层次回归分析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2 168名疫情防控人员,632人(29.15%)有离职倾向。高级职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有编制、每日睡眠时间≥6 h、工作满意度和领导/同事/亲戚支持对疫情防控人员的离职倾向存在负向作用,而工作通宵和休息日加班对离职倾向具有促进作用。交互作用项“工作满意度×家人支持”在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之间存在负向调节效应。  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广东省疫情防控人员的离职倾向较高,完善疫情防控工作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为防疫人员提供更多支持可降低其离职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抗艾滋病病毒治疗(ART)策略下不同感染时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接受ART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为新ART策略下促进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广州市6个区对尚未参与ART的HIV感染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特征、HIV相关健康状况、ART相关认知(基于健康信念模型)、抑郁及焦虑情况信息,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9例HIV感染者中≤1个月250例(56.9%),1~12个月组72例(16.4%),12个月组117例(26.7%)。有315例(71.8%)愿意立即接受ART,感染时长在≤1个月、1~12个月和12个月3个亚组的HIV感染者中,分别有208例(83.2%)、51例(70.8%)和56例(47.9%)愿意立即接受AR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时长≤1个月组中,感知障碍[比值比(OR)=0.91,95%可信区间(CI)=0.83~0.99]、自我效能(OR=1.28,95%CI=1.14~1.43)与有轻/中度焦虑者(OR=4.41,95%CI=1.90~10.27)会影响ART接受意愿;感染时长1~12个月组中,感知严重性(OR=1.49,95%CI=1.13~1.97)和自我效能(OR=1.38,95%CI=1.13~1.69)会影响ART接受意愿;感染时长12个月组中,自我效能(OR=1.41,95%CI=1.23~1.61)会影响ART接受意愿。结论不同感染时长的HIV感染者ART的接受意愿不同,且ART相关认知对HIV感染者的接受意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促进治疗行为中需要对不同感染时长的HIV感染者提供针对性干预措施,并侧重干预感染时长较长的感染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市艾滋病病毒阳性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心理因素与之的相关性。  方法  在广州市六区抽取HIV阳性成人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HIV感染情况、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社会心理因素等信息,以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464名调查对象中,5.2%和17.4%分别有过自杀行为与自杀意念。其中,感染途径、抑郁、焦虑、社会歧视、自我歧视与自杀行为的发生有关(均有P < 0.05);年龄、健康状况、配偶感染、抑郁、焦虑、社会支持、社会歧视、自我歧视与自杀意念的发生有关(均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抑郁、自我歧视与自杀行为发生有关(均有P < 0.05),抑郁、社会歧视与自杀意念发生有关(均有P < 0.05)。  结论  广州市HIV阳性成人患者的自杀意念与行为发生率较高,应在HIV阳性者中针对性地开展抑郁、社会歧视、自我歧视相关的心理咨询、风险评估并尽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CA125在女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作为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女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心功能Ⅰ-Ⅱ级32例,Ⅲ-Ⅳ级28例),根据入院次日采血测定的CA125值,分析其与心功能分级、住院期间及出院30 d内随访出现恶性心血管事件(难治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心脏性猝死)及30 d 内再住院率的关系,同时绘制预测恶性心血管事件中肿瘤标志物CA125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较心功能Ⅰ-Ⅱ级患者CA125水平明显升高[(169.9±148.9)U·mL-1比(16.8±9.0)U·mL-1,P<0.01];CA125>43.9 U·mL-1较CA125≤43.9 U·mL-1患者,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出院30 d内再住院率明显增加(88%比0%、20%比0%,P<0.05)。CA125在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74(0.974~1.000),得到临床诊断的临界点为43.9 U·mL-1,灵敏度为1.000,特异性为0.854。结论女性心力衰竭患者CA125水平在排除恶性肿瘤及其他非心源性导致CA125升高的状况下可作为反映心衰程度、预测危险程度及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绩效考核应用在儿科门诊护理管理的相关对策进行探析。方法:在2014年1月-2014年8月间,选取我院12名护士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儿科门诊护理管理应用绩效考核,在实施绩效考核后对比绩效考核前后,我院儿科门诊护理管理、消毒隔离管理与五常法管理等相关指标。结果:对比实施绩效考核后,实施后的各项考核内容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结论:在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应用绩效考核能有效达到互相促进、互相监督、量化工作内容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护士的服务水平,从科学的角度有效评价了护士的工作成绩,有利于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值得在医院内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总结甲状腺癌术后症状管理的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15.4.1-2015.9.30我科1526例甲状腺癌患者,通过心理护理、疼痛评估、伤口引流管护理、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高水平的术后症状管理有利于保障医疗手术安全,提高护理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脉搏波速度(PWV)的相关性,以有助于对动脉硬化的早期筛查及干预。方法根据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对符合条件的200例患者检测CRP,并根据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异常组。再对所有患者进行PWV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P正常组与CRP异常组PWV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RP、PWV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高血压病患者CRP高于正常值,其PWV明显增高,其动脉硬度明显高于CRP正常者。  相似文献   
8.
谢钻玲  周丽  顾菁 《新医学》2012,43(7):508-510
目的:探讨HBV感染对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15例住院GDM产妇为研究组,分为合并HBV感染的GDM产妇组(A组)和无合并HBV感染的GDM产妇组(B组),随机选取同期的215名正常产妇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A、B组产妇的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羊水过多、胎儿窘迫、巨大儿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A、B组间上述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产妇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B组及正常对照组的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胎龄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A、B组的产后出血量均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A、B组间的胎龄、新生儿体质量、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产妇的妊娠并发症明显增多,但肝功能正常的HBV感染不会对GDM产妇的妊娠结局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对预防婴儿铁缺乏症的效果。方法:将206例4~6月婴儿分为4组:对照组、谷物强化组、食疗组、西药组,分别予以传统辅食喂养、强化铁的米粉(6~10 mg/100 g)、富含血红素铁食物、小剂量间歇补铁(2 mg/kg.w)干预3个月。3个月后比较4组婴儿铁缺乏症发病率情况。结果:谷物强化方案对降低婴儿铁缺乏症发病率几乎无影响(P>0.05),食补和药补均能显著降低铁缺乏症发病率(P<0.01),且效果相当,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4~6月婴儿采用食补法及小剂量补铁法均能有效预防婴儿期铁缺乏症,对于不接受铁剂预防的家长,可建议食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