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49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黄酮成分吸收代谢的炙淫羊藿炮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淫羊藿为传统补益类中药,经羊脂油炙后可增强温肾助阳的作用。以往文献对淫羊藿的炮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变化和药理药效变化2个方面,本课题组创新性从黄酮成分吸收代谢角度,并基于活性成分转化-肠吸收屏障网络耦联作用研究炙淫羊藿的炮制机制。炙淫羊藿炮制作用分为炮制过程“热”和炮制辅料“羊脂油”的作用2个关键环节,课题组通过连续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ADME角度着重阐明了炙淫羊藿炮制过程中“热”的作用与科学内涵,并首次提出基于“自组装胶束”体内形成机制阐述炮制辅料“羊脂油”的作用与增效机制。该文就课题组多年来对炙淫羊藿炮制机制的研究思路和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展望,以期为现代中药炮制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肝毒性问题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目前,肝细胞系、亚细胞、三维培养、模式动物等体内体外模型在中药肝毒性的筛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系统观和整体论的引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网络毒理学等新方法开始逐步应用于中药肝毒性标志物挖掘和肝毒性预警等方面。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中药肝毒性研究领域的成果,分析和探讨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结合病/证模型和网络毒理学的中药量-效-毒关系研究"的新思路,同时也对该课题组开展的淫羊藿潜在肝毒性的初步研究进行了概述,希望能为中药肝毒性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指导原则提供理论基础,推动中药肝毒性研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橡胶膏剂多项致敏因素并进行控制优化,解决橡胶膏剂引起的过敏问题,提高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舒适性。方法:根据中药橡胶膏剂的特点,分析基质辅料、药物成分、溶媒、裱褙材料以及促渗剂等方面存在的致敏因素,选择新型基质辅料及溶媒、运用制剂新技术、筛选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等方法以解决过敏性问题。结果:通过探讨中药橡胶膏剂过敏性问题解决策略,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降低橡胶膏剂皮肤过敏性。结论:分析中药橡胶膏剂中存在的致敏因素,提出过敏性问题解决策略,以期提高中药橡胶膏剂质量可控性和安全性,加快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正交实验法优选骨碎补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骨碎补的提取工艺。方法:以骨碎补总黄酮及柚皮苷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进行优选,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HPLC法测定柚皮苷含量。结果:提取次数是骨碎补有效成分提取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溶媒用量.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为最次要因素。结论:最佳提取工艺为骨碎补用10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1h/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养正合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用薄层色谱法对其中枸杞子、人参进行了定性鉴别;用薄层光密度法对黄芪中有效成分黄芪甲苷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本品定性鉴别色谱特征明显,易于区别;本品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线性范围为2~1 0 μg ,平均回收率95 .8% ,RSD为2 .5 %。结论:建立了该制剂的质量标准,其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实用。  相似文献   
6.
炮制对东北南星中氨基酸及部分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考查不同炮制方法(浸、煮)及不同辅料(矾、姜、胆汁)对东南星中氨基酸及部分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氨基酸,用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元素。结果:东北南星中总氨基酸含量生品明显高于各炮制品,胆南星含量最低,其它各炮制品含量相当。而炮制后有无机元素引入或损失。结论:水漂是东北南星炮制后氨基酸含量降低的关键因素,辅料中无机元素的东北南星炮制后无机元素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斑马鱼毒/效同步法评价壮骨关节丸的促骨骼发育作用及初步安全性。方法 将受精后3 d(3 day post fertilization,3 dpf)的斑马鱼幼鱼暴露于25 μmol·L-1泼尼松龙(prednisolone,PN),壮骨关节丸溶液及含PN的壮骨关节丸溶液(12.5,25,50,100,200,300和400 μg·mL-1)中,0.5% DMSO胚胎培养基为空白对照,于28℃培养至8 dpf,隔天换一半药液。采用茜素红对8 dpf的斑马鱼幼鱼头部骨骼染色,定量分析骨骼染色区域;给药期间每天同步观察鱼死亡及脏器中毒情况。结果 在8 dpf时,100 μg·mL-1及以上浓度的壮骨关节丸健康鱼组和含PN的壮骨关节丸模型鱼组斑马鱼死亡率>80%,未进行骨骼染色。壮骨关节丸健康鱼组(12.5,25,50 μg·mL-1)的斑马鱼头骨矿化面积和累积光密度值IOD与PN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或<0.05),而含PN的壮骨关节丸模型鱼组(12.5,25,50 μg·mL-1)斑马鱼的头骨矿化面积或IOD结果显示阻止PN致骨丢失的趋势,但均低于健康鱼组。给予壮骨关节丸后,PN模型鱼的死亡速度和死亡率较健康鱼高,鱼死亡率与给药浓度和时间呈依赖性;PN模型鱼的6 dpf和8 dpf半数致死浓度值(63.92,63.92 μg·mL-1)均低于健康鱼(94.66,87.84 μg·mL-1)。结论 斑马鱼毒/效同步法快速评价了壮骨关节丸对健康鱼和模型鱼的骨骼发育作用及初步安全性。壮骨关节丸对健康鱼和模型鱼的作用及毒性有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结合相关分析高效辨识补骨脂毒性成分群。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7个产地18个批次补骨脂中4个香豆素类、4个黄酮类和补骨脂酚的含量。以斑马鱼(6 dpf)死亡率、脏器中毒形态、半数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50,LC_(50))值为指标,采用斑马鱼模型评价18个批次补骨脂水煎液的毒性。将各类成分的含量分别与斑马鱼LC_(50)值进行相关分析,辨识毒性成分群,并通过对代表成分的斑马鱼毒性评价进行验证。结果不同产地18个批次补骨脂水煎液中香豆素类、黄酮类、补骨脂酚的含量差异较大,4个香豆素类成分、黄酮成分(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酚含量最大值分别是最小值的3.47~5.60、5.30、6.47倍。斑马鱼毒性评价结果显示18个批次补骨脂水煎液对斑马鱼毒性差异较大,其中LC_(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7.2倍。毒性与成分含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斑马鱼毒性与黄酮类成分、补骨脂酚的相关性较好(R~2分别为0.623 4、0.587 8),与香豆素类成分的相关性较低(R~2为0.187 7)。各类代表成分的毒性评价结果表明,补骨脂酚和3个黄酮成分(补骨脂甲素、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乙素)是补骨脂致毒的关键成分,香豆素类成分的安全性相对较好。结论斑马鱼模型可高效、灵敏反映不同批次补骨脂毒性的差异,通过毒性与成分含量的相关分析,能够快速发现补骨脂中毒性相关成分群,为从中药复杂体系快速发现毒性及其相关物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代温灸膏中主要药效成分肉桂酸、桂皮醛、辣椒碱、二氢辣椒碱及6-姜酚的含量。方法:采用Alltima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80nm,柱温30℃。结果:肉桂酸、桂皮醛、辣椒碱、二氢辣椒碱、6-姜酚浓度分别在5.66~42.45,20.40~153.0,16.20~121.5,10.16~76.20,13.12~98.4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上述化合物的回收率和RSD分别为98.2%,1.4%;100.0%,1.0%;99.2%,1.1%;99.2%,1.2%;100.1%,1.0%。结论:该方法能准确、快速分析代温灸膏中5个主要成分,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控制代温灸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课题组多年来对炙淫羊藿炮制机制的研究实践,集成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初步构建了基于化学成分转化-肠吸收屏障网络耦联作用的中药炮制机制研究体系,形成了“化学成分变化-生物转化-体内外代谢-肠吸收转运-药动学结合药效学-药效机制”的创新研究模式,并结合淫羊藿以及其他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具体实例,对该研究体系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进行详细探讨,将有利于系统、深入地挖掘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内涵,丰富中药炮制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