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容量试验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的容量反应性的诊断效能。 方法通过Mostcare系统监测38例OPCABG患者,共完成82组成套试验:PEEP容量试验、半卧位被动直腿抬高(PLR)试验、补液试验。计算并比较三种试验前后每搏量变化率;检测PEEP容量试验前后中心静脉压(CVP)、收缩压、舒张压、重搏波压力、心率、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循环效率(CCE)、最大压力梯度(dP/dT)、每搏量变异率(SVV)、脉压变异率(PPV)、每搏量水平;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上述各指标对容量反应性的诊断价值。 结果PEEP容量试验、半卧位PLR试验和补液试验的试验前后每搏量变化率依次是0.87%(-3.7%,15.1%)、16.3%(9.7%,24.5%)和16.8%(8.7%,30.6%),三种试验每搏量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50.900,P < 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PEEP容量试验的每搏量变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种试验(P均< 0.001);而半卧位PLR试验和补液试验每搏量变化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40)。与试验前比较,PEEP容量试验后CVP [(7.0 ± 2.1)mmHg vs.(10.0 ± 2.1)mmHg]明显升高,舒张压[(59 ± 9)mmHg vs.(57 ± 9)mmHg]、收缩压[(119 ± 17)mmHg vs.(114 ± 18)mmHg]、重博波压力[69(61,78)mmHg vs. 67(59,75)mmHg]、心率[81(71,93)次/min vs. 80(71,98)次/min]、dP/dT [(0.97 ± 0.28)vs.(0.91 ± 0.28)]均明显降低(t = 26.258、2.220、3.555、1.972、3.920,P均< 0.05),而SVRI、CCE、SVV、PPV及每搏量试验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856、0.476、0.700、1.073、1.483,P均> 0.05)。ROC分析结果显示:PEEP容量试验前后的SVV、PPV和半卧位PLR试验前的PPV、每搏量变化率均有诊断价值(P均< 0.05)。但是半卧位PLR试验的每搏量变化率AUC为0.740,诊断价值较好;而PEEP容量试验前后SVV、PPV及半卧位PLR试验前PPV的AUC分别为0.634、0.653、0.682、0.654、0.679,其诊断价值均较低。 结论OPCABG患者进行PEEP容量试验总的效应是心室收缩功能的明显下降和心排量的下降,但PEEP容量试验引起的SVV、PPV和每搏量变化率的容量反应性均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脉冲式胶囊给药系统,探索影响药物在一定的时滞后脉冲释放的因素。方法:以蘸胶工艺制备不溶性半透膜囊体,灌装药物粉末或药物与渗透促进剂混合物,以果胶直接压片制备胶塞,塞入囊体后,套上胃溶性囊帽和囊体后外包肠溶衣,进行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该给药系统在人工胃液中不变形,药物不释放,在pH7.4人工肠液中药物的脉冲释放受肠溶包衣厚度、不溶性囊体中致孔剂含量和填充物渗透促进剂比例的影响。结论:胶囊系统设计原理简单,各组成部分可单独制备,药物释放可根据要求来设计调节,可应用于多种药物,有望开发成一种新型药物脉冲释放系统。  相似文献   
3.
参木片是我院药剂科和传染科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经科学提取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自1996年以来临床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41例,取得满意疗效。1处方制备将苦参饮片10kg,广木香饮片3kg洗净,水煎提取,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  相似文献   
4.
我们用华蟾素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并从临床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照全国第5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轻、中度住院患者94例,分为华蟾素与干扰素联合组(简称联合组)20例,干扰素组20例,华蟾素组34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杜绝配伍禁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临床药物直接或间接合用发生配伍变化的现象,及时处理分析,寻找到理论依据.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乳酸左氧氟沙星混在一起存在配伍禁忌.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乳酸左氧氟沙星按临床需要,可以联合用药,但不能序贯使用,一定要在两者之间用其他液体间隔或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应用,以防发生配伍禁忌,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6.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8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组 8 6例显效 84例 ( 97% ) ,明显缓解 2例 ( 3% )。Tsui量表评分呈明显降低。国外报道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显效率为 6 1%~ 93% ,平均持续时间为 14周[4 ,5] 。本组疗效明显高于国外组 ,缓解时间长达 1~ 5年 ,复发率低。这可能与治疗方法改进和治疗剂量加大有关。也可能与增加按摩康复治疗有关。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安全有效 ,操作简便 ,是目前治疗该病的首选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A型肉毒毒素治疗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脊髓前角灰炎 (acutepoliomyelitis)后遗症 ,俗称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矫形治疗。由于年龄、经济和医疗水平的原因 ,迄今在边远的县市有相当数量的病人没有得到诊治。我院自 1997年 5月使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后遗症、痉挛性足下垂、马蹄足内翻、足外翻、足弓畸型 15例 ,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来源于 1997年 5月至 1999年 3月的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的患者共 15例 ,符合实用神经病学第 2版本病诊断标准。所有病例经仔细询问病史 ,疫苗预防史、神经系…  相似文献   
8.
近2年,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慢性(?)炎40例,获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西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在16~60岁,平均40岁;西医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17~58岁,平均38例。两组病例均按全国第六次病毒性肝炎会议临床诊断标准而诊断,其中2例经肝脏活组织病理确诊。其中中西组中乙肝38例,丙肝2例;西医组中乙肝37例,丙肝1例,戊肝2例,两组乙肝均占92%以上,因此,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西医组口服肌苷、肝泰乐及多种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替吉奥(S-1)与氟尿嘧啶(5-FU)在中国晚期胃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PubMed,查找在中国晚期胃癌患者中应用S-1与5-FU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mcRCTs),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4个mcRCTs.Meta分析显示S-1可以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OR=1.90,95%CI(1.36~2.65),P<0.01]和疾病控制率[OR=2.08(1.43~3.03),P<0.01],但未显示出总生存优势[HR=0.76(0.39~1.50),P=0.82]. S-1组的白细胞减少[1~4级:OR=2.40(1.41~4.07),P<0.01;3~4级:OR=3.09(1.94~4.93),P<0.01]、中性粒细胞减少[1~4级:OR=2.23(1.60~3.10),P<0.01;3~4级:OR=2.90(1.40~6.02),P<0.01]、血小板减少[1~4级:OR=2.40(1.56~3.69), P<0.01]、贫血[3~4级:OR=1.78(1.11~2.87),P=0.02]及腹泻[3~4级:OR=2.51(1.13~5.58),P=0.02]的发生率均高于5-FU组,而其他的消化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低于5-FU组,但仅1~4级恶心的发生率显著低于5-FU组[OR=0.59(0.42~0.81),P<0.01].结论 对于中国晚期胃癌患者,S-1可以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但增加血液系统不良事件及腹泻的发生率;而在生存时间方面虽不劣于5-FU.  相似文献   
10.
姚勤  陈密 《世界感染杂志》2007,7(3):232-233
目的探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病情况。方法对48例肝硬化合并SB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SBP的发生率为39.6%,致病菌为革兰阴性(G-)菌。结论肝硬化合并SBP的临床特点是起病不典型,腹水多形核白细胞和/或细菌培养是SBP的诊断依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防止肝硬化腹水并发S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